◎本报记者 王健高 实习记者 宋迎迎 通 讯 员 宋 雪 王文辉 刘 伟
寒冬的胶州湾西海岸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青岛国际寡糖制备中心产业化基地项目正加速推进,这里将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团队“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突破原材料供应的重要一环。
“通过海藻制备的海洋寡糖结构特殊,生物学活性广泛,应用前景广阔。”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董事长吴仕鹏介绍,海洋是生命之源,一颗小小的海藻里也蕴藏着巨大前景。从海藻多糖到海藻寡糖,创新技术的应用让原料产值从每吨20万元跃升至200万元。
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不断放大海洋资源集聚优势,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前三季度,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增长13.3%,占全区生产总值和青岛市海洋生产总值比重均超过41%。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提质
11月29日,胶州湾畔劲风阵阵,海西湾内浪涛如雪,一座红色的“巨无霸”却岿然不动。这是我国建造的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圆筒型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企鹅FPSO,于当天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完工交付。
企鹅FPSO由船体和上部模块两个部分组成,整体高度118米,相当于42层居民楼的高度,总重约3.2万吨,总运营重8.8万吨,为目前国内建造的最重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
“自开工以来,项目团队相继突破5项国内首次应用技术,实现20余项工艺创新,集成速度和精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家伟介绍,企鹅FPSO的交付,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所有船型FPSO的建造及集成总装技术。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科技兴海已成为经略海洋的强大动力。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字号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青岛西海岸新区在船舶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推动产学研协同攻关,一大批新兴产业项目正积厚成势,构建起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今年前三季度,青岛西海岸新区船舶海工、航运贸易金融、临港加工、海洋冷链、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科教服务六大海洋主导产业实现增长15.8%,总量占全区海洋经济比重达到72.8%。
智慧港口助力提速增效
近日,伴随着一辆集装箱卡车从闸口驶出,山东港口青岛港首个空箱专用闸口正式启用。空箱在港内的运输距离由原先约4公里降至一闸之隔,集装箱卡车单次通过时间压缩至15秒以内,码头集疏运能力提升33%。
“空箱专用闸口全流程无人化智慧监管。现在进出闸口车流量达到日均1000车次以上,满足了物流企业和车队对于高效集疏运服务的需求,预计每年可为物流企业节约成本200余万元。”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联合集装箱码头计划主管孙萌萌介绍。
伴随不断创新的服务举措,还有屡屡刷新的速度。回望6月28日,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德翔许明”轮作业中,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到60.18自然箱/小时,第九次刷新自动化码头作业世界纪录。
作业效率不断刷新的背后,是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推出的系列硬核科技:首创“氢动力+5G技术”,自主研发A-TOS系统(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智能管控系统)、空轨集疏运系统等,打造了自动化码头建设的“中国方案”。
以一港联通世界,在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创新等国家战略的加持下,这座自动化码头成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向海图强、开放共赢的桥梁。而今,山东港口青岛港货物吞吐量跃居世界第四位,集装箱吞吐量跃居世界第六位,港产城融合发展跃上新台阶。
校城融合积蓄发展势能
11月9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古镇口校区西区开工建设,聚焦国家能源安全、建设海洋强国等重大战略部署,布局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学科,打造高端化工、现代海洋等领域人才培养高地、科技创新高地。
“建设古镇口校区是学校融入青岛西海岸新区、服务青岛、贡献山东的重大举措,是学校建设中国特色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举措和资源保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郝芳表示。
无独有偶,今年9月,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等5个学院整体搬迁至青岛西海岸校区,重点建设濒海试验基地和综合性海上试验场,布局新工科和应用学科,建设重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着力打造服务产业发展的工程技术学科集成释放区、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共建共管共享的海洋科教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基地,有效汇聚学科、人才、平台、产业等创新发展要素,打造支撑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驱动山东省和青岛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高校是创新源头,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青岛西海岸新区深入实施校城融合发展战略,集聚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21所高等院校和一大批科研院所在新区扎根,形成了国内最大的海洋学科群。
今年6月,青岛西海岸新区制定实施《关于支持大院大所向区向海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化青岛西海岸新区与院所战略叠加、平台融合、同频共振,精准引导和推动一批科技成果在新区落地。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已有8项涉海成果获2021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