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科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进入11月,冬季的攀枝花西区阳光明媚。在我国唯一苏铁专类保护区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苏保区)内,曾经山脊裸露、灰尘四散的采矿区已重新披上了“绿装”,悦耳的鸟鸣取代了机器的轰鸣,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攀枝花苏铁正在阳光下伸展“腰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围绕攀枝花西区石灰石矿采场退出苏保区完成生态修复的故事,11月22日笔者进行了探访。
高标准整改 让“植物活化石”焕发生机
“攀枝花苏铁、平武大熊猫、自贡恐龙化石被誉为‘巴蜀三宝’。”攀枝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西区分局负责人说,总面积1358.3公顷的苏保区,跨攀枝花西区、仁和区等,其中西区占85%。随着苏保区的发展,攀钢石灰石矿采场及排土场被划入了苏保区红线范围内,而苏铁也因保护区内的矿山开采遭遇着巨大的生存隐患。
2017年3月,经四川省环保督察指出“苏保区内攀钢矿业有限公司石灰石矿仍在生产或使用”环保问题后,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着手开展石灰石矿采场退出苏保区相关工作。2018年10月攀钢石灰石矿停止开采作业,次年10月攀钢全面完成苏保区内石灰石矿生态修复。“做出攀钢石灰石矿关闭退出苏保区的抉择后,攀枝花地方党委政府健全与攀钢集团的协作机制,双方先后70余次派员到现场联合推进石灰石矿关闭退出及生态恢复工作,及时解决了资金不足、水源短缺、苗木栽种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攀枝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西区分局负责人说,生态修复中攀枝花市委、市政府会同攀钢集团公司制定了石灰石矿采矿迹地及排土场生态恢复治理总体方案,将攀钢石灰石矿采矿迹地及排土场生态修复项目划分成3个版块实施,其中由西区政府负责采场底部修复,修复面积为302亩;苏保区负责顶部修复,修复面积为298亩;其余区域的植被恢复及生态治理则由攀钢集团公司负责,修复面积为1900余亩。
“最终,比整改时限提前了两个多月完成修复,累计亩均投资约3.8万元,为现行矿山迹地生态修复投资强度平均水平的2.2倍。”该负责人说。
多技术创新 建起长效管护机制
“攀钢石灰石矿迹地生态修复工作一度面临干热河谷地区土壤蓄水能力差、有机质含量偏低、缺乏水源等困难。”攀枝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西区分局负责人说,在修复中,环保部门总结探索出“异地运土、挂网保土、挡墙固土”和“光伏提灌、覆膜保水、微喷滴灌”等多项创新举措,破解了干热、缺土、缺水的难题,提升覆土植被成活率。
统计显示,自2017年以来在生态修复中,攀钢石灰石矿区域共种植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鞍叶羊蹄甲、岩柿、栎叶枇杷等耐干旱耐贫瘠树种23种,乔木1.2万株、灌木37万株,覆土36万立方米,开展生态恢复面积2541.29亩(其中苏保区内面积2368.81亩)。同时,该区域还建成了162千瓦光伏的提水灌溉工程,并建立了覆盖整个修复区的绿化浇灌系统,回填种植土约36万立方米;修筑挡土墙1.5公里,边坡生态防护网2万平方米,有效解决了矿山迹地植被恢复生态治理土壤、水等瓶颈问题。目前,这里栽种的树木成活率已达到95%以上。
“恢复生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攀枝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西区分局负责人说,为持续巩固整改成效,西区人民政府、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三方分别成立植被恢复管护领导小组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目前,通过落实养护单位、明确养护目标、签订养护合同,当地正每年投入管护费约410万元,全力保障绿化浇灌系统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