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刊
2022年11月16日 星期三
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科技厅局负责人谈坚持创新核心地位
视觉中国供图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本期特刊邀请部分省区市科技厅局负责人撰文,围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分享学习体会、畅谈落实举措。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明 炬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党委书记、局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促进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之举。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四大战略定位之一。

    两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高站位谋划、高起点推进,谋篇布局、夯基垒台,取得了阶段性、实质性成效,谋划明晰了发展新方向。重庆市委、市政府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主动强化川渝协同创新,超前谋划、积极作为,编制形成《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方案》。

    2021年5月,重庆市委召开五届十次全会,专题研究科创中心建设,出台《中共重庆市委关于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和“财政金融政策30条”。今年5月,重庆市委召开市第六次党代会,把“科教实力显著提升”作为未来五年“六个显著提升”目标之一,对“深入推进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行了总体安排,布局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加快建设以金凤实验室为代表的“重庆实验室”,启动建设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超瞬态实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9个;高标准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三大科创高地,布局形成以16个高新区为核心的产业创新平台,打造国家畜牧科技城、重庆国际生物城等一批区县特色科创平台,形成一城引领、多园支撑、点面结合、全域推进的创新格局。

    创造性实践提升了重庆发展新势能。两年来,重庆市引进国内外知名创新机构107家,在人工智能、深空探测、卫星互联网等领域开辟了未来科技新赛道;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增加120%、63%,强化了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汇聚两院院士84名,新增国家高层次科技人才2倍多,R&D人员总量增长26%;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3.4%、投入强度增加0.17个百分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26.3%,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国第7位。

    我们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抓实干、提质升级,奋力书写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篇章,打造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在服务国家战略目标中体现重庆担当、展现重庆作为;坚持创新引领,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支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科技领军企业,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创新,高标准建设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积极引进创新资源,推动区县创新发展,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同时,我们要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加快前沿、交叉、新兴学科布局,聚焦智能科技、生命科技、低碳科技组织实施重大专项和重点专项,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增强高水平科技供给,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目标导向,高质量发展高新区,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建设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为重点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坚持人才为先,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以更实举措培育人才、更好服务引进人才、更优政策用好人才,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科技人才;坚持开放创新,深化川渝协同创新,推进鲁渝科技协作,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将“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打造成国际合作新名片,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培育创新文化,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培育具备一流素质的“先锋队”

    陈向平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党组书记、厅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用一整章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报告为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战略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河南省委、省政府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个“华山一条路”,在全国率先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双主任的省科技创新委员会,对全省科技创新工作进行系统研究谋划。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优势领域和产业需求,先后挂牌运行嵩山、神农种业等8家省实验室,新组建6个研究所、25个省产业研究院、21个省中试基地、12个省创新联合体,以省实验室为核心,逐渐形成优质高端创新资源协同创新的“核心+基地+网络”格局,一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战略、具备一流素质的科技“先锋队”悄然成长。一大批带有“河南标识”的先进技术产品在神舟飞船、大飞机、蛟龙号、“中国天眼”等“大国重器”,以及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2022年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等重大活动上得到应用,为国家战略实施贡献了河南力量。

    河南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省科技创新委员会作用,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深度培育以省科学院、省实验室、双一流大学、创新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河南梯队,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抓好龙头带动,重建重振省科学院。河南将健全完善省科学院体系架构,集聚各方创新资源,重塑科技研发体系、成果转化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着力打造贯通产学研用的科研实体、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创新平台和集聚一流创新团队的人才中心。

    抓好体系建设,做优做强省实验室。河南将以保障国家网络安全、粮食安全等重大战略为目标,加快推进省实验室建设,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支持全省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建设,推动创新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省内高校承担省实验室建设任务,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和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着力打造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

    抓好一流课题,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河南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世界前沿技术、“卡脖子”技术、应用型关键共性技术,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焦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河南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将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贡献力量,努力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中展现河南担当。

    

    以“科技兴蒙”塑造发展新优势

    冯家举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党组书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从突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出发,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谋划、专章部署、集中表达,体现了党对创新工作全面领导的大格局、大智慧,赋予了科技事业新使命,为科技创新指明了新方向。

    我们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和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牢记“三个务必”,坚持“四个面向”,坚守笃行实干,切实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推深做实“科技兴蒙”行动的生动实践,转化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转化为自治区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的战略支撑。

    坚持需求导向,优化创新布局。立足“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紧扣自治区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创建呼包鄂自主创新示范区、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优化自治区实验室体系,培育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把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自治区“8大产业集群”“12条重点产业链”,在“双碳”、种业、稀土新材料等领域加快布局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与重大示范工程,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让科技创新为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坚持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以“四抓”为核心的新型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持续深化与自治区各部门间、盟市间的联动会商,推动建立健全高效的组织领导体制和统筹协调机制,消除科技创新“孤岛现象”,推动研发投入攻坚,提升科技治理效能,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强化规划政策引导,着力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束缚和障碍,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科研自主权,激发创新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生态。

    坚持开放合作,推进高水平创新。立足创新基础薄弱的区情实际,以汇聚高端创新资源、推进协同创新为导向,持续加强与科技部和发达地区的创新联动,深化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合作,不断完善和发展“4+8+N”长效合作机制,引导更多区外科研机构与区内企事业单位共建创新平台,引导更多国内外优秀科研团队参与内蒙古创新发展,引导更多先进科技成果在内蒙古应用转化,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优化创新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面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聚焦自治区重大需求、重点学科和重点产业领域,统筹推进项目、平台、人才一体化配置,重点培养一批本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着力建设与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总量提升、结构优化、创新氛围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大力破除制约科技人才培育发展的顽瘴痼疾,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体系,把科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

    孙 科 中共陕西省委科技工委书记、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厅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整章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重要定位。陕西作为科技大省,要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任,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作出这一重大决定的内涵,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科技工作的战略部署,加速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科技事业的根本政治保证。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刻领悟和捍卫“两个确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践行“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科技事业发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行动指南;要推动党建业务融合互促,坚持对党的建设和科技重大工作进行统筹部署,确保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考核。

    建好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完善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组织架构和政策运行体系,高标准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推动地市、高校、院所、企业紧密对接,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有效集聚和高效配置,不断提升平台的吸引力、承载力、辐射力;聚焦陕西重点产业链,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产出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和创新性产品。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发挥陕西科教资源优势,实施基础研究能力增强计划,推动基础研究和学科交叉融合;支持空天动力、含能材料、旱地农业、能源等方面的实验室建设,积极推进在陕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持续稳定支持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支撑能力;全力支持西安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带动全省及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构建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依托重点企业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通过正向激励、反向倒逼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加大科创企业培育力度,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专精特新’)、上市(科创板)”四大工程,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的培育链条。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做实做细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跟进帮扶;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培育更多科研成果、科创项目、科技企业;实施陕西省创新人才攀登计划,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让人才为陕西高质量发展贡献才智。

    着力建设全国人才高地。深入实施省创新人才攀登计划,发现培育一批潜在战略科学家,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加大中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构建从战略科学家到领域顶尖人才、专业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完善“高校引人、企业用人”模式,着力引进一批“高精尖缺”人才;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院士专家领衔制”等方式,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重大科技项目培育战略人才力量。

    

    打造中部地区重要创新高地

    犹莹 江西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 厅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专章部署,为新时期科技创新工作擘画了宏伟蓝图。

    高举创新旗帜,向科技要动力,以创新激活力。江西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以“创新江西”为首的“六个江西”奋斗目标,江西建设科技强省步履坚定。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等创新“国家队”相继落户江西,围绕全省14个产业链布局的24个科技创新联合体完成组建,创新资源加速汇聚;L15高级教练机、硅衬底高光效GaN(氮化镓)基蓝色发光二极管等一大批先进技术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从全国第25位前移至第16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3.4倍,研发投入强度增长0.9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17.7倍,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9.4倍,专利授权总量增长11.2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3.8%上升至40.2%,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省科技创新进入了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硕的时期。

    面向未来,我们将凝聚全省科技战线力量,把党的二十大对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部署变成全省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具体行动和实际成效,以“站在全国看江西”的视野和姿态,谋划和推动创新江西建设工作,大力开展“争红旗、争上游、争进位”活动,着力建设中部地区重要创新高地。

    强化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提升江西科技发展整体效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进科技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着力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锻造江西科技发展硬核支撑。积极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深入推进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着力创建国家稀土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中药资源与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超算南昌中心、庐山国家植物园等重大创新平台,着力打造中部地区重要创新高地。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江西科技发展优势集群。大力开展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推动组建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健全以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核心、金融和社会资本为重要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强化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集群,实施“科技副总”专项计划,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完善协同创新体系,积蓄江西科技发展澎湃动力。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江西方案”,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金”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微企业协同的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常态化高效率运行,着力在优势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关键技术重大成果。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厚植江西科技发展肥沃土壤。深入开展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实施科研“减负行动3.0”,实施“首席科学家”“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制度,建立健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协调机制,加快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在赣落地转化。

    新征程上,我们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向“高”攀登,向“新”前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使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真正成为江西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