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04日 星期五
新技术解决制约战斗力建设的“老大难”
第77集团军某旅进行人车协同演练 闻苏轶摄

    ◎左超超  蔡从润  本报记者 张 强

    为圆满完成各项演练任务,提高打赢能力,第77集团军某旅党委以历次重大演练任务为牵引,大力发扬军事民主,激发基层官兵创新活力,解决制约战斗力建设的“老大难”问题,带领各专业领域骨干共研发出14项技术创新成果,真正做到了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

    

    供弹机构防变轨装置、安全射界预警提示装置、并列机枪助退器、夜间驾驶激光瞄准器……近日,在黄沙漫卷的演练场上,第77集团军某旅新装备、新技术、新训法频繁亮相。官兵眼神充满自信、操作有序,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经受住了任务考验。

    “技术创新,助推战斗力生成。”该旅领导介绍,为圆满完成各项演练任务,提高打赢能力,该旅党委以历次重大演练任务为牵引,大力发扬军事民主,激发基层官兵创新活力,解决制约战斗力建设的“老大难”问题,带领各专业领域骨干共研发出14项技术创新成果,真正做到了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

    供弹机构防变轨装置:提高射击流畅度

    西北大漠演练场上,两辆步战车正在进行同一距离目标的射击比赛。突然,1号步战车出现卡弹故障,炮手不得已停止射击;而2号步战车却一气呵成,将上百发炮弹倾泻而出。

    比赛结束,观礼台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场比赛,正是为了检验2号步战车刚刚加装的供弹机构防变轨装置的实战效能。

    此前,该旅在演练中发现,因为弹种的改变和弹药消耗量的陡增,部分步战车可能发生卡弹故障,导致演练被迫中止。

    为解决故障,提高炮弹射击流畅度,该旅某连连长周勇带领技师李喜和相关技术骨干埋头钻进装甲车内,仔细排查故障缘由,最终研制出供弹机构防变轨装置,并在实战化训练中多次付诸实践。

    “此装置有效解决了某型自动炮卡弹问题,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该旅领导介绍,步战车加装供弹机构防变轨装置后,同口径的各类型弹药均可兼容,且不会出现卡弹现象,确保了每一颗弹药都能顺利发射。

    在通过技术创新手段解决了步战车火炮卡弹故障后,连长周勇说:“此次演练任务要求满弹链实弹射击,非常贴近实战。彻底排除卡弹问题,才能使部队的战斗力水平得到质的突破,这对打开官兵创新思路、训法影响深远。”

    和周勇有着同样想法的,还有某营中士韩腾起。演练要求单炮必须连续发射数十枚炮弹,这对炮手装填炮弹的速度、准确度要求非常高。

    对此,韩腾起和连队干部骨干共同研发出了炮弹装填模拟器,精准还原了炮弹装填、发射的全部动作流程,保证了炮手装填训练水平能够胜任演练需要。这也让韩腾起真正认识到技术创新在实战化训练中的重要性。

    安全射界预警提示装置:增加炮弹命中率

    “砰砰砰……十发炮弹全部命中目标。”演练场上,千人百车组成的地面装甲突击群在大漠上掀起漫天黄沙。指挥所里的官兵神色凝重,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里的战车。随着命中信号传来,官兵们由静转动,纷纷欢呼起来。

    此前,该旅在演练中发现步战车炮塔在跟随车辆转向过程中,炮口方向容易发生改变。炮口方向的改变不仅让步战车难以命中目标,甚至还可能带来相关安全隐患。如果这样的问题在战场上发生,其后果不堪设想。

    为保证顺利命中目标,确保演训安全,某连射击技师于学文主动向上级申请攻克难关。他首先翻阅步战车射击原理相关书籍,而后在全旅范围内寻找相关领域的技术骨干,带领团队利用现有技术资源开始钻研创新型训法。

    然而,起初的成效并不理想,步战车只要一动炮口就会随之摆动,身处步战车内部的官兵根本无法判断炮口方位,在步战车运动时射击的精度和安全性都无法保证。

    “如果在战车内部的官兵知晓炮口是否偏离目标,就能够增加射击安全性、提高命中率。”

    想到这一点,于学文便带领技术骨干日夜泡在技术室和步战车内,潜心钻研“模拟安全射界”系统。随着一次次失败和一次次重来,他们最终成功研发出了这款安全装置——安全射界预警提示装置。

    “实战”检验效果。随着演练再次打响,于学文主动申请到战车内部检验装置功能。坐在颠簸的装甲车里,他眼睛紧盯着一个小黑匣子。“哔——”,每次战车炮口偏转至目标以外的方位,该装置就会发出预警提示,这不仅极大地增加了炮弹的命中率,更有效避免了安全事故。

    并列机枪助退器:解决连续射击卡弹问题

    “不能连续射击,这不是让别人看笑话吗?”回想起在“西部·联合—2021”演练中的那一幕场景,该旅领导直摇头。

    在那次演练中,该旅并列机枪无法连续发射空包弹,训练和演习射击不能协调一致,训练效果无法达到理想状态。

    面对挑战,该旅党委决心啃下这个“硬骨头”。

    回到单位后,该旅迅速成立技术攻关小组,修理连分队长刘健任攻关小组组长,带领团队昼夜不停地分析并列机枪助退器设计理念,研究连续发射原理、基本性能,编写具体制作方案,带领团队制作出第一套并列机枪助退器。

    “卡弹,失败!”因为材质不达标,助退器无法承受射击过程中的高温高压,导致连续射击效果不好,出现卡弹现象。第一次实验成果以失败告终,给小组成员泼了一盆冷水。

    在随后的技术攻关中,刘健带领小组成员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在不断地失败中总结经验、逐渐完善,最终完成了并列机枪助退器研发。

    该旅自主设计并研制了并列机枪助退器,突破了并列机枪连续射击空包弹的难题。同时,该旅还协助厂家完成了对部分步战车的升级改造,确保某型自动炮的实弹射击任务出色完成。

    记者了解到,在这14项技术创新中,该旅官兵充分利用了身边一切现有条件,塑料管、木头块、钢管……随处可见的“草根”原材料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也深刻启发了该旅官兵:群众中蕴含着克敌制胜的巨大力量,技术创新能助推部队战斗力迅速生成。

    这14项科技创新不是结束,而是崭新的开始。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