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木江副坝仿生态过鱼通道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摄 |
【环保时空】
◎新华社记者 杨 驰
“以前我养鱼都是拿去卖,现在养鱼都是给江里增殖放流。”家住广西桂平市南木镇的原钊宁,一边给鱼池里的鱼投喂饲料一边说。原钊宁家里世代以打鱼养鱼为生,如今的身份却是大藤峡鱼类增殖站的饲养员。
这都源于在原钊宁的家乡修建的一项重大工程——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工程所在江段是珠江流域重要的洄游鱼类产卵场,也是花鳗鲡、唐鱼、鲥鱼等水生珍稀、濒危鱼类赖以生存的地方。为保护好这一江中洄游鱼类的重要通道,减少工程建设对鱼类洄游与产卵的影响,工程设计之初就为鱼儿们规划好了“回家之路”。
“我们在工程设计时,就规划了主坝、副坝过鱼通道。”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南木江副坝仿自然生态鱼道已经建成,黔江主坝鱼道基础部分施工基本完成,工程全面完工后,两条鱼道即可满足珍稀鱼类洄游繁殖的过坝需求。
作为珠江流域最大的水生态保护工程体系,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水生态保护“一中心、双鱼道、双增殖站、五人造生境”项目已基本建成。针对红水河流域开发后的河流生境改变情况,大藤峡公司建立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加强流域鱼类繁殖、育种、保护等工作,并建设大藤峡鱼类增殖放流站和红水河珍稀鱼类增殖保护站,加大对流域珍稀鱼类种群的保护力度。
来自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的俞伏虎,带领着自己的科研团队长期在大藤峡鱼类增殖放流站从事珠江流域特色鱼种和野生、濒危、珍稀鱼类的繁育保护及救治工作。“我们已成功人工繁育出9种珠江流域特有鱼种。”俞伏虎说,2020年以来,大藤峡每年都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已累计向珠江流域投放鱼苗超600万尾。
站在大藤峡南木江副坝上极目远眺,一条用鹅卵石铺设的仿自然生态鱼道蜿蜒绵延数公里,周围是超千亩的南木江生态园。沿生态鱼道边布置的生态池塘已成为白鹭等鸟类的栖息地,与鱼道里畅游的鱼儿构成了怡人的生态美景。
捧着新鱼食的原钊宁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投喂,每天给鱼喂食是他最开心的事之一。“看着这些鱼儿慢慢长大,还能回到江里畅游,没有比这更舒心的事了。”原钊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