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2日 星期六
带来安全感幸福感的“中国自信”

  ◎本报记者 何 亮  张佳星

  【从二十大报告看未来中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两次提到“平安中国”,都与“更高水平”紧密相连: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当今中国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一个“平安的中国”,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涂抹了一层安稳的“底色”。

  守卫国家长治久安,“中国之治”树立中国自信。向更高水平迈进,平安中国建设从未止步。近些年,围绕平安中国建设,各部门坚持以科技赋能为动力,聚焦重点领域、集中优势资源,攻克了一系列制约平安中国建设的关键技术难题。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与平安建设深度融合,促进平安建设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科学化。

  迈向更高水平,护平安有智慧更主动

  “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就必须谋国门安全更高的‘道’。”上海海关关长高融昆代表说,中国经济已高度开放,与国际大循环深度互融,守卫国门必须达成保平安与促发展的平衡之“道”。

  二十大报告多次提及“更高水平”对于风险辨识的要求: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预防为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

  “二十大报告指引我们走在危机、灾害、风险之前,运用好当前的科技手段,提高科技应用的成熟度,能够做到对风险精准、快速地辨识。”高融昆说,2018年起上海海关率先开始谋划建设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将大数据作为防控风险、促进贸易便利的“最强利器”,实现“放得安心,防得精准”。

  上海口岸是全国最大的集装箱危险品进出口通道,进出口量约占全国总量的50%。近年来,上海海关以大数据信息化手段为核心,构建智慧协同监管机制,筑牢国门安全防线。“危化品伪瞒报风险防控”“出口危险品包装逃漏证”等大数据模型已投入运用。

  科技给平安中国建设带来的变化,随处可见。浙江省新昌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大队长梁晓丽代表,在基层工作中感受着这种变化。她告诉记者:“我在基层工作27年、窗口服务21年,切身体会到数字化改革的赋能作用。”浙江公安通过全面深化数字化改革,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技术三轮驱动的“公安大脑”建设,出警、研判的效率大幅提高。

  “先进的刑事技术,不仅是打击违法犯罪的核心利器,让犯罪分子无所遁形,还能够积极服务社会和谐稳定,守护生命尊严、维护家庭团圆。”作为刑事技术警察中的一员,公安部鉴定中心副主任胡兰代表认为,刑事技术就是在用科学与责任维护公平正义。“目前,我国在刑事技术方面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个别领域领跑的水平。”

  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一级大检察官童建明代表看来,“更高水平”意味着治罪与治理的有机结合。他介绍,通过汇总分析司法数据、典型案例等大数据,最高检围绕校园安全、窨井管理、网络整治等问题,努力从源头上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

  迈向更高水平,破解发展中的新问题

  国家发展进入新阶段,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关注的新的风险点。“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需要解决新能源的储能问题,当前电化学储能电站越来越多,它的本质和结构决定了它有可能发生火灾和爆炸。”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科技处处长张全灵,给科技日报记者介绍了他们面临的新挑战。

  给平安建设带来新挑战的还有不少新情况。清华大学公共安全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表示,我国目前有一大批煤矿进入了深部开采阶段,瓦斯、温升、水灾和冲击地压等灾害的发生几率较高。

  科技的作用,就是要从源头上将这些新危机破解。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重大自然灾害与公共安全”项目的目标中明确:实现重大自然灾害与公共安全事件精准监测、精确预警、精细防控、高效救援,支撑平安中国战略实施。

  “我们将同大学、科研机构、大型电化学储能建设企业联合攻关,找到热失控程度低、反应速度慢的化学物质,并对电池结构、灭火战术的最佳策略进行研究。”张全灵说。

  我国目前已研制出煤矿井下瓦斯抽采钻孔机器人,突破了井下自适应钻进、自主行走定位及路径自动规划等关键技术。“该机器人能够提前抽采开采作业面的瓦斯,降低作业面瓦斯浓度,减少爆炸风险。”范维澄说。未来,这种针对安全隐患的新技术研究还会更多。

  2019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支撑平安中国建设的意见》,强调推动平安中国建设,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2021年,围绕“平安中国”的战略总目标,“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社会治理与智慧社会科技支撑”专项启动。

  迈向更高水平,共建共治握指成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多部门的“联合行动”,正为我们编织出一张越发安全的“网络”。

  去年以来,黑龙江上游发生特大洪水、黄河中下游发生历史性罕见秋汛、珠江流域北江发生历史罕见洪水,全国有8135座(次)大中型水库投入拦洪运用、拦洪量2252亿立方米,12个国家蓄滞洪区投入分洪运用,减淹城镇3055个(次),减淹耕地3948万亩,避免人员转移2164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逐渐完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提升。如今防汛救灾各部门各司其职,各显所长,形成合力,比如气象部门紧盯“雨什么时候下、往哪里下”,水利部门研判“水往哪里流、怎么调节”,自然资源部门监测“土往哪里滑、地质灾害风险在哪里”,应急管理部门负责“人往哪里转移、如何确保安全”,形成了各部门、各队伍统分结合、握指成拳的巨大合力。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介绍说,十年来,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整体性跃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升,全国各类水情站点由2012年的7万多处增加到2021年的12万处,收齐全国站点信息由30分钟缩短到15分钟,在有防治任务的2076个县建设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

  应急管理部成立以来,新组建地震灾害救援队伍461支,地质、山岳、水域等救援队伍27支。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和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国家航空救援体系建设,确保各类应急队伍统一调度、统一行动、统一保障。

  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协同机制让“中国之治”成色更足。人民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