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3日 星期四
问道向苍穹 闻道于天宫
——地面三个分课堂与空间站互动交流

◎实习记者 孙 越

  本报记者 赵汉斌 王延斌

    “太空中没有上下左右,并且感受不到重力,为什么拟南芥和水稻的根还能向下扎到土壤盒的土壤中?”“在太空中种植,植物能接受到充足的光照吗?”……

    北京时间2022年10月12日16时01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新晋“太空教师”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

    在约5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生动介绍并展示了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等神奇现象,并生动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此外,航天员还重点介绍了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水稻和拟南芥种植研究情况,展示了手套箱剪株操作。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地面课堂专家也就有关科学问题进行认真解析。

    此次活动在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设地面主课堂,在山东菏泽、河南郑州、云南大理分设3个地面分课堂,约400名中小学生代表参加现场活动。

    在位于河南省科技馆的郑州分会场,记者看到,来自河南省各地小学、初中、高中14所学校的100余名学生共同参加了本次“天宫课堂”的现场授课。同学们围坐在实验桌前,全神贯注,认真聆听,跟随着航天员的指导,纷纷拿起手中的毛细管、小钢球等实验物品仔细做起地空对照实验。不少同学还带了笔记本,将航天员讲解的知识点与答疑解惑一笔一划记录下来。

    “在太空中种植,植物能接受到充足的光照吗?这个照明是舱内提供的灯具的照明,还是太空的自然光呢?”河南省实验小学六五班学生毛圆圆向3位航天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刘洋老师为小朋友解答了疑惑:“问天舱的植物是在实验柜里培养的,无法接受太阳光照射。不过实验柜里配置了人工光源,通过调控光源的强度和光谱,可以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光照,满足生长发育要求。”

    “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建设航天强国。”在美丽的苍山之麓、洱海西岸,天宫课堂云南大理分课堂里,一行庆祝载人航天工程项目实施30周年的标语格外醒目。在太空授课环节,来自大理州实验小学六年级的梅子言同学向陈冬、刘洋老师介绍自己和同学在地面进行拟南芥“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实验记录。梅子言与同学们的工作也得到了陈冬老师的表扬:“非常棒,给你点赞,真的是一个小小科学家!”

    在山东菏泽分会场,距离开课还有一段时间,却早已座无虚席。师生早早来到这里,急切盼望着开课。学生李佩萱准备了很多问题,想通过“太空教师”解开谜团。“太空中没有上下左右,并且感受不到重力,为什么拟南芥和水稻的根还能向下扎到土壤盒的土壤中?”菏泽一中高一年级司羽珊同学的问题得到了太空教师刘洋的认可,“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接着她对此问题作了解释。

    据了解,空间站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天宫课堂”还将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天科普教育。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