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军论坛】
◎赵亚娟 王永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运筹推进强军兴军事业全局中,把科技作为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支撑,鲜明提出并推动实施科技强军战略。10年来,科技强军战略为军队建设发展加油助力,为战斗力生成提高赋能增效。
时代的新呼唤
纵观人类军事史,科技是军事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和创新都会引起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的深刻改变。
列宁强调:“不了解时代,就不了解战争。”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战略高新技术群体迸发,成为推动新一轮军事变革的强大动力,科技在军事领域运用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当今世界主要军事大国高度重视颠覆性技术发展动向,积极抢占颠覆性技术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勇进者胜。谁能把握科技创新主动,谁就能在国际军事竞争中赢得先机。唯有坚定不移实施科技强军战略,主动把握和引领科技之变,才能努力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为强国强军事业提供坚实的科技基础。
强军的新路标
科技是国之利器、也是强军之基。我军90多年来的光辉历史,就是一部科技强军史。
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就认识到,“有好的军事技术,有严格的军事训练,才能加强自己的战斗力”。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初步建成自己的国防工业体系,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主要标志的巨大成就,改变了人民军队在科技上落后的面貌。改革开放后,随着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我军通过发展科技拓展了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道路。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主席发出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的时代号令。10年来,我军坚持不懈地抓科技创新,军队建设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建设模式日益转向创新驱动发展轨道,现代化建设水平整体跃升。
15式新型轻型坦克、直-20直升机、歼-20战斗机等一大批先进装备列装部队,055型万吨驱逐舰、075型两栖攻击舰下水入列,空中突击旅、航母编队、无人机部队、联勤保障旅等新型部队陆续加入人民军队战斗序列。科技元素已经融入新时代强军事业的各方面、各领域,科技强军已经成为强军事业中最具时代特色、最富时代气息的闪亮标志。
胜战的新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做出了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重大论断。
精兵作战的背后是体系支撑,体系支撑的背后是强大科技。2017年4月,一艘图瓦卢籍货船在亚丁湾海域遭遇海盗劫持。我护航编队迅速派出16名特战队员进行营救,仅用十几秒就使海盗放弃抵抗,并将其全部抓获。特战队员说:“天上的卫星、海上的舰队、空中的战机,都是我们的坚强后盾。”
10年来,通过实施科技强军战略,一大批科研成果在军事理论、武器装备、信息技术等关键领域,催生了战斗力的新增长点;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先进指挥运行机制和指挥手段建设加速推进,指挥链与作战单位、武器平台的贯通取得显著成效,部队编成更加充实、合成、多能、灵活,科技日益成为练兵备战的“加油站”、制胜未来的“驱动器”。
人才的新方阵
国因才兴,军以才强。人才之于强军事业,犹如舰之龙骨之于舰船,挑起了强军事业的大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军着眼能打仗、打胜仗,把培养人才作为重要战略课题,全面提高人才科技素养,提高人才的供给能力和水平。2021年11月,中央军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发出了打好人才攻坚仗、主动仗的动员令。2022年1月,中央军委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军队人才工作的决定》,对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高水平战略管理人才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办法。
10年来,我军打开视野聚才、优化模式育才。以生长模式培养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成功通过着舰资质认证,打造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的“中国样本”;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持续推进,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相继组建,科技领军人才、学科拔尖人才、青年科技英才形成梯队;开拓文职人员岗位直接引进高层次人才路子,有些专家穿上“孔雀蓝”;一批军士进入“技术专家组”,成为专家型“兵教头”,打造了兵锋对决的坚强“战斗部”;一大批基层“创客”推出“接地气”的发明创造,成为科技创新最富活力、大有可为的群体,为科技强军注入不竭动力,军营日益成为知识精英、技术精英、管理精英、打仗精英聚集的新高地。
(赵亚娟系国防大学教研保障中心工程师,王永红系国防大学军事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