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图片由视觉中国提供 |
◎王昕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时指出,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
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是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活动,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全面推动科普工作现代化。立足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用科普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立足新时代新要求,以科普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有力举措,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主动探索和开拓实践。为实现科普事业创新发展,坚定不移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可以从以下四个着力点入手加强科普工作。
用好制度优势推动科普事业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推动科普事业现代化要立足国情,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推动科普工作与14亿人的所思所盼紧密融合,走出一条人民至上的中国式科普事业发展之路。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做好科普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科普事业现代化提供法制保障和政策支撑。要强化组织领导,用好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等制度,在统筹机制、社会责任等方面创新发展,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各部门协同联动、全国“一盘棋”的大科普格局。
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科普红利普惠共享
用科普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也是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的科普工作面临着优质科普资源供给不均衡、城乡区域科学素质水平发展不平衡等多重考验。2020年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为13.75%和6.45%,二者差距为7.3%。因此,要着力优化科普资源配置,让科普事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努力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要进一步优化区域科普资源配置,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布局,充分利用信息化等手段扩大科普资源和服务的覆盖面。例如,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通过实施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重点面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配置农村中学科技馆1000余所,直接服务公众超千万人次;四川省建设“天府科技云”形成覆盖全省的科普服务网络,让城乡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获取超10万项科普资源、游览1000余个科普共享基地。
把握时代需求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要把握时代需求,用科普工作现代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新期待。要加强科普统计调查、监测评估工作,特别是要发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地市级单位全覆盖优势,深入了解公众获取科学技术信息和参与科普活动情况,把握新时代科普工作需求,提升科普工作实效。要不断丰富科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加高质量科普资源供给,着力开展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动科普事业创新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例如,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上海市针对性开展“长者智能技术运用能力提升行动”,让老年人享受到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快捷、便利,进而提升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互利共赢深化国际科普交流合作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用科普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既要走自己的路,也要坚持开放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科普交流合作,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例如,2018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以“科学素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得到联合国有关机构和国际重要科技组织的积极响应,通过并发表了《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北京宣言》。2022年9月,作为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主办城市,成都在2022芝加哥世界科幻大会上举办为期5天的推介展览、论坛等活动,以科幻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增进文明互鉴,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从世界首部科普法规——科学技术普及法发布实施,到全国科技活动周累计参与公众超过18亿人次、全国科普日辐射公众达25亿人次,再到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跨越式提升、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科普事业必将不断发展壮大,创造更多“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作者单位: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