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本报记者 刘 垠
2012—2021年,国家高新区,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10.1%增至13.4%;
十年来,国家高新区内企业营业收入增长超过2.9倍;国家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6.4倍,从2012年的不足2万家,增长至11.5万家……
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国家高新区“数说”创新发展的“高新力量”,在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方面交出了不俗的答卷。
9月14日,科技部召开媒体吹风会,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李有平介绍,十年来,国家高新区坚持“高”“新”定位,持续推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不仅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力量、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载体,更是集聚创新创业资源的重要阵地,吸纳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
截至目前,国家高新区总数达173家,较2012年增加84家。这里不仅诞生了第一枚人工智能芯片、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等,还涌现出华为、腾讯、宁德时代等世界一流企业;这里产生了超过半数的“中国生物医药百强”企业,90%的“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和67%的科创板上市企业;这里还培育和集聚了全国35.9%的科技型中小企业、36.2%的高新技术企业……
十年来,国家高新区在量子信息、高速铁路、北斗导航、国产大飞机、5G通信等国家战略性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参与“蛟龙”号研制、神舟十四号发射、新冠疫苗研发等一系列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值得关注的是,承担国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项目”的58家企业中,超过2/3为国家高新区的企业,其中,13家牵头企业有12家位于国家高新区内。
直面促进稳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国家高新区的表现同样亮眼。今年1—7月,国家高新区实现工业生产总值17.5万亿元,同比增长8.1%;营业收入27.4万亿元,同比增长7.1%,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逆势增长势头。
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副司长吴家喜说,这得益于五个“加强”:加强系统部署和广泛动员,加强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投资建设,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和高端人才集聚,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加强成果转移转化和创业孵化体系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部印发了关于做好国家高新区稳增长保就业的系列文件,将高新区稳增长情况作为国务院对地方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督查激励以及高新区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各高新区纷纷出台稳增长措施。比如,中关村制定“1+5”资金政策等助企纾困措施,支持创新主体资金达17亿元。
不仅如此,科技部还把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布局作为高新区短期稳增长、长期强能力的重要抓手,推动更多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战略科技力量在高新区布局。目前,国家高新区聚集了84%的国家重点实验室、78%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在促进高质量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国家高新区企业同样发挥了积极作用。十年来,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人员占比从30.3%增至40.9%,吸纳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从2012年的47.2万人增至2021年的80万人。
(科技日报北京9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