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13日 星期二
湖南汝城乡村振兴局: 让百姓“有家有业有幸福”

    ◎本报记者 俞慧友

    “我们镇现有3200亩连片辣椒基地,1000亩连片香芋基地,1000亩粮菜轮种基地,1800亩双季稻基地和3000亩产业转型基地,共计带动当地30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湖南郴州汝城井坡镇党委书记陈桂娟一口气向科技日报记者报了一长串喜人的数字。

    这组数字的产生,离不开当地一项产业奖补政策的引导。8月30日,制定政策的集体,被授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

    它,便是汝城县乡村振兴局。

    “志、智”双扶,让人人有技能傍身

    “我们是农业大县,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一靠科技,第二要有适当的规模,第三要有致富能人带头,这成为我们抓乡村振兴工作的主思路。”汝城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郭建斌说。

    产业兴,方能百姓富。近年来,汝城县乡村振兴局牵头出台了全县产业奖补政策,建立起“企业+村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通过免费提供种苗等方式,激发富民产业的规模扩大。

    慢慢地,这里出现了“家家户户无空地”的现象。截至去年,全县种植辣椒12.8万亩、生姜6.2万亩、茶园6.5万亩、水果9.5万亩,发展订单农业3.8万亩。井坡镇种植产业的“千级”数字,就是这组数据中的“一员”。

    “近两年,我们县种植面积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我们还形成了自己的一县一特优势农产品——辣椒,成功创建了‘朝天椒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让‘汝城辣椒’成为‘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郭建斌介绍。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汝城县乡村振兴局的第二大“招数”,便是实施“志智”双扶工程,开展“菜单式”培训和“跟进式”服务,以“脱贫攻坚大课堂”“人人有技能培训”“田间地头做指导”等形式,开办专题培训,累计培训4.8万人次,招录贫困家庭“两后生”(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入大学或中专院校就读的农村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3000多人,培养了一大批懂科技、善经管的产业能人。

    汝城有个全国家喻户晓的军民鱼水情“半条被子”故事。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孙子朱小红,就是“志智”双扶工程的受益者。他通过参加厨师技能培训,开起了村里第一家土菜馆。去年,土菜馆收入已达30多万元。他也成了妥妥的致富户。

    知识改变命运。当地东山村的朱根文,通过培训学习种植技术。现在,他不仅养出了品相好、滋味水灵的商品梨,还借助科技,让梨子亩产从1000公斤提升到了3500公斤。

    发展产业,致富带头人不能少。汝城县乡村振兴局把培育致富带头人,作为了产业培育的撬动点,并特别关注返乡创业人员。鼓励他们多渠道返乡创业,引导他们流转土地,扩大种植面积,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助力群众“有家有业有幸福”。

    欧永成,就是这类返乡致富带头人中的一员。卖掉机械设备、注销公司的他,回乡创业,最终把自己从老板“变”成了村支书。

    在该局的培育下,近年来全县引导致富带头人在易地搬迁安置点设立扶贫车间150个,开发扶贫公益岗位3000余个。

    埋头苦干,成就了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据记者了解,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何玉刚,是当地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他的生活日常,可以用“全局指挥调度,一线精准指导,全县督导督阵”概括。哪怕生病了,他也常常等不及“满血复活”,就会立刻归队开展工作。

    “书记都这么努力,我们不能落后啊。”该局干部感慨。

    在何玉刚的躬身表率下,局里干部白天黑夜连轴转成了常态。大家的手机都保持24小时在线,时刻做好拎包下乡准备。

    局里项目股长谭儒康,做完颅内手术行走都困难。但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和质量,返岗埋头苦干。60后女干部曹静波,担任驻村工作队长后,与妹妹创下了“帮扶一条心、扶贫姐妹花”事迹……

    在这里,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老百姓需要什么,他们就去做什么。

    制订《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建立“分田到户、责任到人、户户过筛、人人达标”责任机制和“一线工作法”,下发《关于深入开展“四到农家八必访”的通知》,创新打造“日访夜谈”“互助会”“党员联户承包”“一约四会”等一系列务实管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载体和抓手。这样的坚守和努力,只因为,他们想要“幸福到万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