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 亮 陆成宽
“作为一名应急救援人,我的职责是救人,不管吃多少苦,受多少累,能把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一切都值了。”这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肖文儒最常说的一句话。
工作39年,肖文儒参与、指挥和指导矿山、隧道、山体垮塌等事故灾难救援700多起,救出被困群众1000余名。面对一次次事故险境,他赴汤蹈火、向险而奔,用科学救援、安全救援的实际行动,创造了多个救援奇迹,推动我国矿山事故救援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选择应急救援事业,总要有人站出来
1983年,21岁的肖文儒从山西省雁北地区煤矿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大同矿务局矿山救护大队工作。从业多年来,肖文儒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20世纪90年代,肖文儒带队赶到一处积存煤粉、巷道自燃的煤矿现场。他刚用水冲开煤层,火光就“噌”地一下蹿出来。他快速意识到有可能会发生二次爆炸,赶紧让队员全部趴下。提前趴在地上的肖文儒,并未惊慌失措,而是手拿水枪继续灭火。“如果当时没果断趴下,或停止灭火,可能我们就牺牲了。”肖文儒说。
面对随时而来的危险,肖文儒也曾对是否继续坚持这份职业产生了动摇:“怕,怎么会不怕。睡觉时做梦,梦见最多的是在井下抢险救援的场景……”然而在一次救援任务中,一位80岁老太太的话点醒了他。
1990年,山西省原大同矿务局雁崖矿突发井下中央变电站着火事故,时任救护中队副中队长的肖文儒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井下,成功救出被困人员。升井后,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拦住他,向他下跪:“谢谢你们把我孩子救出来。”
这句道谢让肖文儒深切领悟到救援工作的意义,“如果大家都不干,那井下被困的人怎么办?那些人背后的家人怎么办?总要有人站出来,扛下去!”
“教科书式的救援”并非一日之功
矿山救援是一项集专业性、业务性、技术性、实战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要有顽强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更要坚持科学决策、安全救援的原则。
2018年应急管理部组建后,肖文儒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积极推动矿山、隧道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围绕“全灾种、大应急”的要求加强装备配备,强化战术战法训练演练,亲赴一线,靠前指挥,圆满完成了历次重特大事故灾害抢险救援任务。
2021年1月10日,山东烟台栖霞市笏山金矿发生井下爆炸事故,肖文儒再度披挂出征。
“麻烦再送一部电话,作为备用,联系不到你们,我们就找不到党了。”当这张纸条从600米深的井下传递上来时,他在为幸存矿工感到欣喜的同时,也感到了从业以来从未有过的责任与压力,因为自己肩上扛着人民群众对党的信赖和期待。
14个日夜,肖文儒带领专家团队和救援队伍,吃住在一线,反复研究救援方案,多种技术路线同时推进并创新应用世界领先的钻机救援技术,为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成功救出11名被困矿工。
这次救援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国外同行将其解读为教科书式的典型案例。从深井下传递来的纸条,也成为新时代党与人民群众鱼水深情的见证,走进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从业39年,肖文儒不断总结应急救援经验,组织起草了《矿山救护培训管理规定》,参与《矿山救护规程》制定和修订,主编出版了《矿山事故应急救援典型案例及处置要点》等;为持续发展壮大应急救援力量,他一次次到基层调研,为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特别是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建设贡献了力量。
2021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肖文儒“时代楷模”称号。他满怀深情地说,“逃生是人的本能,但我们是向险而奔、逆向而行。越是险象环生,越需要我们深入其中。这是党和人民赋予‘守夜人’的职责。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一定不畏艰险,冲锋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