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31日 星期三
郭振威:我们团队的技术使矿床勘探更精准
◎本报记者 刘园园

【科研人心声】

    “以后的发展,一定是更加依赖高精尖技术的发展,有很多科技含量在里边,不然是竞争不过别人的。”谈起对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理解,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特聘副教授郭振威这样说。

    郭振威科研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矿产资源勘探。他的学习、科研经历,既见证了矿产资源勘探技术的不断升级,也见证了科技体制改革对于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而这些,最终都更好地支撑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前,矿产资源勘探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下500米以内,通过地质、物探、化探等手段进行勘探,

    勘探方法相对比较粗犷。党的十八大以来,更高的环保要求对地质勘探任务尤其是深部的矿床勘探,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几百米到几千米深的资源和能源勘探需要更加精细化、大深度的探测装备。而且国际局势的变化,也要求我们自主研发这类探测仪器。”郭振威说。

    郭振威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所在的团队2021年底在贵州勘探发现了储量1亿多吨的磷矿。按照目前国内市场每吨磷矿1000元的价格,这个磷矿的经济价值高达1000多亿元;如果按照国际市场的价格,经济价值还要更高。而且这个磷矿的品位很高,既可以用作磷酸铁锂电池的原材料,也可以作为磷肥用于农业生产,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言而喻。

    “我们的团队拥有相关技术基础,可以专门针对贵州的喀斯特地貌进行矿产资源勘探。”郭振威说,贵州省大部分地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区,溶洞众多,在钻探环节很容易钻到溶洞中去。而磷矿的埋深一般有1000米,一旦钻下去成本非常高,假如钻探到800米深度时,突然钻到一个很大的溶洞,即便地下有矿也很难开采,钻孔也就废掉了。

    郭振威说,在这次磷矿的勘探中,团队所做的工作是对准备钻探的所有井位的地下情况进行勘探,然后提出几个井位方案作为钻孔建议,开采方参考了团队的建议,在钻探过程中没有遭遇溶洞、地下水、断层等不利于矿产开发的因素。

    “这跟以前的粗犷型勘探和开发相比,是不一样的。”郭振威说。

    工作在科研一线,郭振威对近年来科技体制改革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深有感触。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加大对科研人员转化科研成果的激励力度。郭振威告诉记者,近几年,学校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也进行了调整。

    “之前科研人员每申请一个专利,学校会有几千元的奖励,但专利所有权属于学校。现在学校不再奖励申请专利的行为,而是直接奖励技术专利的转化。科研人员一旦成功转让技术专利,除了给学校30%的收益之外,其余70%的收益归科研人员所有。”郭振威说,这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而且更加注重技术专利的创新性以及在产业应用中的实用性,而不是为了获得学校奖励而申请专利。

    郭振威告诉记者,除了鼓励技术专利转化,学校还允许科研人员以技术入股。目前学校已经有科研人员通过技术专利转让或技术入股获得可观收益。

    在他看来,这正说明科研人员的技术创新受到了市场的认可,能够给产业发展带来经济效益,是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侧面体现。

    除此之外,破除“四唯”也深刻影响了郭振威的科研工作。

    “以前对科研人员的学术评价主要看论文的数量,科研人员在竞争一个岗位时,只需要把各自发表的论文数量数一数,竞争结果就已不言自明。”郭振威说。

    破除“四唯”后,学校不再把论文数量或论文影响因子等单一指标作为学术评价指标。郭振威告诉记者,现在对科研人员进行学术评价时,只看5篇论文代表作就行。这让他在科研工作中不必过于关注论文数量,而可以更加静下心去思考怎样做出更好的研究。

    “国家近年来的科技体制改革,有利于‘青椒’的科研减负,减少了我们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同时提供了更大的容错机制,使我们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本身,寻找创新灵感,这最终将对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郭振威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