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30日 星期二
牢记殷切嘱托 开创新时代科特派工作新局面
◎本报记者 谢开飞 通讯员 高 凌

    科技特派员制度发端于福建、发源于南平,是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时深入总结基层经验、科学深化提升、大力倡导推动的一项重要的农村工作机制创新。这项制度从萌发、创立到成型,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深邃思考和战略考量。

    8月26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特派员制度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在南平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亲历者代表等进行深入研讨。大家认为,一定要牢记殷切嘱托,把科特派制度作为新时期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抓手,做好总结、完善、巩固和坚持文章,进一步擦亮新时代科特派“金字招牌”。

    深刻领会科特派制度的思想精髓和实践启示

    从福建南平一隅到全国推行,从首批下派225名科技人员,到目前全国有70多万人(次)科特派服务在一线;甚至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关注和支持,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推广。科特派制度永葆蓬勃活力的奥秘在哪?

    “科特派制度是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应运而生并得到发展的,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认为,科特派制度实现了政府与市场的共赢,科技人员与农民的共赢,经济与社会的共赢,科技与价值的共赢。

    福建省原副省长、十届省政协副主席李川认为,“三农”工作千头万绪,农村社会的发展需要系统地推进,其中科技是改变农村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科特派工作机制蕴含的“高位嫁接、重心下移”等鲜活特征具有开放性意义,可以为更多的要素导入“三农”提供借鉴。

    “要总结‘高位嫁接、重心下移’的经验,让最先进的技术在农村基层深深扎根,使地方特色产业在竞争中占据制高点。”科技部原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原社长张景安认为,科特派制度的一项显著优势,是用市场机制把科技人才资源与农村和农民的资源,进行更新、更高、更深层次地优化组合,借助政策环境的全面推动,实现综合集成全系统创新,激活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20多年来,单在福建省,共选派(认)6.45万人次科特派下基层服务,全省科特派共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71万项、项目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引进推广“五新”技术、产品超过4万项(次)。

    把科特派制度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从福建出发,科特派制度在全国各地形成了诸多创新范式:浙江的“科技扶贫帮扶工程”模式、江苏的“千村万户帮扶”模式、宁夏的“创业行动”模式……

    科特派制度的灵魂在于机制创新。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在国家层面对科特派工作作出制度安排;福建省政府也先后出台《关于新时代坚持和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不断健全科特派制度。

    “科特派制度就本质来说,核心是科技,前提是特,关键是派。”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曾业松表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科特派制度要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和乡村振兴,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最大化地发挥制度创新的动能,引导科技、资金、人才等城乡资源向农业农村流动,把智能农业、数字农业等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农村的生产力。

    求是杂志社政治编辑部原主任常光民认为,“党建引领+科技助力”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选择和有效途径。要把科特派制度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突出党建引领作用,村党组织、党员干部要带头实践,“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不断提高农村工作本领,充分凝聚各类主体的合力、激发发展的动力。

    当前,各地在实践过程中,存在激励力度不足、利益共同体机制亟须完善等现象。福建省委党校副校长刘大可教授认为,建立健全多样化的科特派激励机制,各地要大力宣传和引导农村不同层次的科特派,遵循双向选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原则,深入农村产业一线与农户、乡村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推动农村科技创业活动深入开展,实现多赢目标。

    “要聚焦助力乡村振兴和产业转型,引导科特派服务‘三农’、服务基层、服务企业,进一步擦亮福建的‘金字招牌’。”福建省科技厅厅长陈秋立表示,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在新起点上深入推进科特派制度,积极在探索激励保障、利益共同体构建、选认方式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激励和支持广大科特派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和工厂车间,助力福建高质量发展跨越迈进。

    本次研讨会由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办,福建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福建社科院、南平市委市政府联合承办。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