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26日,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暨2022全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活动在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召开。
记者发现,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先后引进了各类高端人才团队超50个,包括赵春江、邹学校、沈其荣、赵其国、李德发等近10个院士团队,打造了全国唯一的集群式农业院士创新基地。
无人农场,让种地智能又轻松
在汤泉农场数字大田,赵春江院士团队将智能测控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创新研发了无人农场技术系统,可实现水稻和小麦耕种管收等关键作业环节“无人化”作业。
“我们团队研发的全流程集成式智慧农业系统,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让种地成为了轻松又体面的工作。”2019年,赵春江带领团队在南京国家农创中心设立了院士工作站,成为首位入驻这里的院士。
如今,他牵头组建的农芯(南京)智慧农业研究院,已搭建完成浦口数字乡村大数据中心,打造出汤泉农场数字大田、绿丰源谷数字温室、永宁联合村数字渔场、星甸数字猪场等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把传统农业拉上了“智改数转”的快车。
“早上太阳升起来了,仓库门自动打开后,无人驾驶农机根据大数据就能分析出农田作物生长和健康状况,随后自动判断和进行相应的耕作、喷洒农药、除草作业,完成后再自动回到停车场,全程可在线上操作。”赵春江团队这样描述无人农场。
数据显示,引入无人农场技术系统后,汤泉农场农机作业效率提升了50%,水、肥、药节约可达10%至15%,人工成本降低了30%至40%。除田边杂草需要人工下地外,这里实现了耕、种、管、收“无人化”自主作业。
目前,来自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的“农业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农业综合服务项目已覆盖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多个农业大省,打造出3000多块智慧试验田,服务亩数超过1000万亩。
院士团队带头,多项农业成果转化落地
去年,由邹学校院士团队研发的“新海青375青梗菜”,摆上了南京市民的餐桌。与传统的上海青相比,新品种颜值更高、口感更好、纤维含量更低,目前已在多地推广种植。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其荣长期从事有机(类)肥料和土壤微生物研究与推广工作。“2020年9月,我们团队入驻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后,着重研发木霉真菌生物(类)肥料,它们对更新果树根系、提高果品风味与品质具有显著效果,已在苹果、桃、梨、杨梅、蓝莓、草莓等作物上大面积推广使用。”沈其荣说。
2020年8月,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及其团队与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共建功能农业新型研发机构——南京恒宝田功能农业产业研究院。“在赵其国院士指导和支持下,我们团队在这里最先系统地开展了功能农业研究和产业化实践。”该研究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院功能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尹雪斌说。
在南京国家农创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发和他的团队成立了中农宠物营养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该研究院还与入驻企业——天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李德发院士工作室,在非常规原料数据库运用、CG商品猪效益最佳营养参数优化、精准智能饲喂等方面发力。目前,该工作室研究的非常规原料已在多个养猪场运用,大大节省了生猪养殖的饲料成本。
仅去年,在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签约的科研成果转化合同就达2054份。杂交小白菜新品种、田间播种机器人设备等多个科研成果在全国十多个省份推广应用。
在这里,依托院士团队的科研优势,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功能农业、智慧农业……正在挥动“科技的翅膀”,精耕“希望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