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夏日的清晨,阳光透过窗子洒满桌面。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教授易仕和正在伏案工作,电脑前摊着几本材料,旁边是厚厚一摞书,书角一侧微微上翘。
正值暑假,校园里安静了许多。但刚刚被授予“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称号的易仕和却并未给工作按下暂停键。他把日程安排得很满:出差、开会、做实验……唯独没有休息。三十多年来,这已成为他的常态。
投身高速飞行器基础创新研究领域以来,他带领团队不断突破,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
“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易仕和说。为此,他习惯了保持冲锋的姿态。
那一年,易仕和即将研究生毕业。海湾战争爆发让他见识到了高科技武器的强大威力。
青年学子,报国心切。“我们国家何时能拥有更先进的武器装备?”易仕和在心中画下一个问号。面对工作的种种选择,物理专业出身的他产生了参军的强烈想法,他想用所学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贡献。不久后,他来到了国防科技大学工作。
为了给当初埋在心里的问号寻找答案,易仕和聚焦在高速飞行器相关基础研究,尤其关注高速空气动力学与光学交叉领域。白天他把全部心思放在教学上,晚上就争分夺秒地“充电”。为了更加系统地学习,他又跟随老一辈科学家俞鸿儒院士攻读了空气动力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这个研究领域能不能出成果不好说。”当年,易仕和将研究方向聚焦在高速飞行器基础创新研究上后,身边不少人这样提醒他,但他不为所动。
然而,摆在他面前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高速飞行带来的严酷高温辐射和光学畸变,如同罩在高速飞行器“眼前”的迷雾,使其无法看清前方目标,该如何解决?
“能否采用经过特殊设计的低温气体来消除影响,就像一层‘气帘’覆盖在飞行器表面……”易仕和这个大胆的设想,在理论上是可行的。然而,试验测试做了一轮又一轮,得到的结果却不断否定这一想法,研究仿佛进入死胡同。
一天,大家还像往常一样加班,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导致实验室停电,只好提前下班。回家途中,车辆前挡风玻璃起雾,易仕和习惯性地按下吹风开关,就在那一刹那,一个灵感闪现:高速飞行器“眼前”的迷雾可否用气流“吹走”呢?
理清思路后,易仕和立马调转车头,同时给团队成员打电话:“赶紧回实验室!”黑暗中,他们借着手机电筒讨论方案。来电后,又在实验室计算了一个通宵。
根据计算结果,团队马不停蹄地开展研究,细致的数值仿真和实验测试结论验证了易仕和的想法。
“科技创新的路永无止境!”他时常这样对学生们说,也一直这样要求自己。
2015年,易仕和团队申请到一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然而,关键的实验设备——超高速相机却成为最大的“拦路虎”。
此前,团队认真调研后,购置了一台号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超高速相机,但测试却发现它并不满足实验需求。
“既然买来的不能用,我们自己做!”他立下决心。
在他的带领下,一群研究空气动力学的小伙子开始了“跨界之旅”。仅用半年,就设计出一款适用激光光源的超高速相机,以每秒百万张图片的速度,高清晰度记录下高速飞行器流场的动态时空演化历程。
“最先进的仪器设备永远买不到,只能靠自己造出来。”成功的那天,易仕和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
如今,年过半百的易仕和依旧坚守在科技创新一线。“‘战斗’才刚刚开始!”他意味深长地说,“国家和军队还有很多关键技术等着我们去突破,自主创新的步伐一刻不敢停歇,为战而研的使命始终神圣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