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正青春】
◎芶文涵 陈 科
“环保工作是一个庞大的跨学科和交叉学科体系,涵盖范围很广,包括物理化学、地质生物,还有大量工程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8月5日,回顾12年来在环保行业的工作,今年40岁的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所副所长吴怡总是严谨又饱含热情,“作为一名环保科研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并永不懈怠地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1999年,17岁的吴怡考入成都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系本科,专业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在学习期间他先后到成都化工厂、成都污水处理厂等地实习工作,也就是在这个懵懂的年纪,一颗“绿色”的种子悄无声息地埋进了他的心里。2010年博士毕业后,吴怡毅然选择了环保行业,从事固废处理处置与水土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研究工作。
编制手册 助力防疫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吴怡临危受命,奔赴川南、攀西等重点区域,指导规范隔离点涉疫废弃物的源头分类收集和废水处理处置工作。
“疫情刚暴发时,大家都不清楚新冠从何而来,如何在环境方面进行防控。而隔离点的废弃物和废水如何进行闭环管理又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必须将新冠病毒的环境风险降到最低。”吴怡表示。
于是,吴怡和同事们一连辗转四川宜宾、泸州、内江、资阳等多地的隔离点、医院和医废处理中心,现场指导传染区的废物如何收集,如何运输,如何转运,如何处置等工作。同时,为确保医疗废物能够及时、有序、高效、无害化处置,吴怡通宵查阅国内外资料,并结合国内之前在SARS病毒和H1N1流感病毒蔓延时,进行环境监管的经验,编制完成四川省应对疫情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手册。
同年11月,为进一步强化疫情期间环境管理工作能力,吴怡又和同事们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牵头制订并完善了《四川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环境监管手册》,并发放到全省。
作为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环境应急专家,工作以来,吴怡前后参与环境应急事件处理20余次。2021年1月,嘉陵江川陕交界断面水质出现铊浓度超标,吴怡又连夜从成都赶到广元,牵头编制广元市西湾水厂应急处置技术方案,组织水厂实施低压供水和原水微污染净化工程,开展微污染水体降污实验,投加氧化剂、絮凝剂净化水质,确保了群众饮水安全。
苦心钻研 为河除“膏”
传统磷化工主要通过硫酸浸提湿法工艺来处理磷矿,这种工艺产生的固体废物磷石膏,是我国产生量最大的工业副产石膏之一,量大且处置成本高,一般以大量废弃、大量堆存为主。过去,磷石膏长期堆存在四川长江经济带河流两岸,造成极大污染。
2018年,时任固废所副所长的吴怡接到磷石膏污染防治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的任务时,一边深入全国几大磷石膏产生大省进行实地调研,一边扎进实验室,针对四川省磷石膏的主要存在形态、固化药剂开发、效果评估和资源化利用开展分析研究。
研究刚开始时,吴怡遇到了许多困难。一位同事曾说:“实验都做了一年了,还是没有找到好的办法,可能最好的办法就是换一个安全的地方堆存吧。”
“不可能,一定是我们还没找到合适的方法。”吴怡坚定地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断地研发与实践,吴怡和同事们终于自主研制形成了磷石膏渣场污染控制、磷石膏在线快速稳定化、磷石膏氟磷去除与晶体分离控制、分质结晶产物高值化利用等多项全过程成套关键技术。
“我们现在正逐步解决磷石膏堆存问题。目前新产生的磷石膏,不再上堆堆存,直接转化做成石膏粉或者水泥缓凝剂进行利用;已有的磷石膏堆积体,我们可以将它做成建材进行利用。”吴怡说。
“创新要勇于实践,如果没有实践,再好的想法,也只是空中楼阁。我们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吴怡表示,做科研必须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并保持一直学习、充实自己的动力,才能在环保科技领域越走越远,才能在面临复杂的环境问题时,有相应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