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09日 星期二
减少长江流域水土流失,这些招儿有效!
◎本报记者 吴纯新 魏依晨 通 讯 员 陈 科
视觉中国供图

【防治水土流失 建设美丽家园③】

    5.2万平方公里

    水利部2021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数据显示,与2011年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相比,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率由78.63%增加至81.43%,增加2.8个百分点。10年来,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5.2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情况呈现持续好转趋势。

    山水一程,水塑山型,山定水色。盛夏时节,长江巨龙出川入鄂,点缀贛鄱。

    水利部2021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数据显示,与2011年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相比,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率由78.63%增加至81.43%,增加2.8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情况呈现持续好转趋势。

    10年来,长江水土流失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面积“双减少”,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5.2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力侵蚀面积减少4.37万平方公里,减幅12.10%;风力侵蚀面积减少0.83万平方公里,减幅35.47%。长江水土流失强度总体呈现由高强度流失向低强度流失转变的趋势,流域中度及以上等级流失面积减少11.67万平方公里,减幅58.97%。

    综合施策,生态护岸留住绿水青山

    夏至时节,茭白、鸢尾花随风摇曳,与石拱桥在朦胧烟雨里组成了一幅淡淡水墨画,这是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后的湖北利川汪营镇鱼泉河边一景。

    清江是长江中游一级支流。八百里清江,源头在利川。

    利川市作为湖北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坚持综合施策、系统治理。2021年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06平方公里,其中汪营镇鱼泉河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66平方公里。

    鱼泉河生态清洁小流域通过实施坡改梯工程3.19公顷,栽植冬桃等经果林,配套建设田间作业道、蓄水池,整修灌溉塘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夯实了基础。

    汪营镇通过整治517米花岸溪沟,建设原生态石拱桥、0.06公顷生态护岸和水保文化广场,有效改善了汪营镇齐跃桥村的人居环境,初步形成“绿水弯弯润村庄、绿禾花溪绘锦绣”生态景观,汪营镇也成为乡村旅游观光的特色村、网红点。汪营镇鱼泉河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不仅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贡献了力量,而且有力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农村产业发展。

    “十三五”期间,利川市境内的清江干支流实施了河道清淤和生态护岸工程,沿两岸50米范围内建立生态护坡,打造了一条具有亲水、戏水、观水功能的滨江景观生态走廊。生态护岸即利用植物或植物与土木工程相结合的方法防止河岸坍方,这些方法还能使河水与土壤相互渗透,增强河道自净能力,对河道坡面进行防护。

    “实施生态护岸工程,不仅河道行洪能力提高,也有利于两岸的水土保持。”利川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工作人员表示。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湖北完成水土保持防治面积达11165平方公里,占规划任务的117%,超额完成规划防治目标任务。

    治理“小流域”,环境经济双丰收

    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在四川省宜宾市汇流,驻足宜宾市三江口远眺,只见江岸青山翠叠,一江碧水向东流。

    宜宾曾是四川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市州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大,侵蚀严重。

    宜宾市翠屏区全境均处于长江流域,水土保持一直是全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

    “翠屏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及山、水、林、田、路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每年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翠屏区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周平宴说。

    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翠屏区全区水土流失面积从2019年的335.6平方公里,到2020年的330.20平方公里,再到2021年的325.7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呈全面消减趋势。

    翠屏区金秋湖镇,茶树遍布。近年来,翠屏区通过创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和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将坡耕地改成梯地,配套蓄水池、截排水沟、作业道路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在小流域内形成茶叶、沉香、油樟为主导的绿色产业,以传统植被来保持水土。

    周平宴介绍,翠屏区小流域内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已达90%以上,坡耕地全部得到治理,平均拦沙率达80%,小流域4个地表水体监测点水质均达到地表水III类水质标准。

    如今,金秋湖镇靠水土治理和发展茶叶种植,既美环境又兴产业,在保护长江生态的同时,也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下一场雨,掉一层泥,种一场庄稼,蜕一层皮。”过去,宜宾市屏山县老百姓这样形容水土流失。屏山县位于长江上游金沙江北岸,全县有坡耕地18万亩,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每年山洪、泥石流灾害频发,这里也成为四川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怎样留住雨水和土壤?当地因地制宜,对坡度在25度以下的耕地进行全方位整治,配套修建拦山堰、排洪沟、沉沙凼、蓄水池等设施,用石坎挡住土壤,用沟渠排水,再用蓄水池蓄水,使土不下山、水不乱流。屏山县水土治理后,果林种植得以发展,每亩土地年增产粮食近百斤,有效改善了农民传统耕作的状况。

    监测显示,四川省2011至2021年10年期间,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15万平方公里,减幅为9.53%。四川省水利厅表示,四川省将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7万平方公里,使水土保持率达到79.73%。

    端好“生态碗”,尽看绿植满山坡

    江西省平均每年向长江提供约15.5%的水量,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省份。江西水土流失的治理对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情况关系密切。

    “以前山里到处开采导致环境差,现在好了,漫山遍野都是油茶。”长江中游区域的江西九江德安县聂桥镇宝山村村民何幸说,自己从小生长的这片山区,曾经因周遭锡矿开采,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空气质量也下降了。

    如今,宝山村大力整治锡矿,到处都种上了油茶,环境慢慢变好了。村里建起了景区,外地游客常常来打卡,看到家乡变化这么大,何幸打心底里高兴。

    据介绍,仅2021年,德安县累计种植包括油茶在内的经济林1671.5亩。村民吃上了“生态饭”,日子愈发红火起来。

    像这样的“绿色”故事在赣鄱大地随处可闻。

    在江西上犹县梅水乡园村,茶园密布,“每年茶叶收入就有5000多元。”村民钟祖田说。然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里原先遍地荒土,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

    “没想到光秃秃的一片山,如今绿油油了。”站在江西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山坡上,护林员谢东风回忆说,过去矿山开采致使植被破坏、红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现在这里山水相依,林田相伴,湖草相映,让人忘却了这里曾是南方的“白色沙漠”。

    近年来,宁都、上犹、兴国、赣县等各县(区)坚持不懈推进综合治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69平方公里,如今的赣南,森林覆盖率达到76.23%。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974.42平方公里,年均治理面积1552.71平方公里。眼下,江西建成全国省级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水土保持科研创新平台,探索出一套具有南方红壤区特色的水土保持技术体系。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