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02日 星期二
黄进:以八载青春,护一泓碧水

【奋斗者正青春】

    ◎实习记者 孙 越

    7月28日,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的渠首水质固定监测站点,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渠首监测中心)副主任黄进正和同事一起出船采集水样,这是进行水质监测的第一个步骤。取出深水采样器,系好绳,放入水中百米左右开始取水——这个动作要反复数次,直到把十几个容量不同、材质不一的瓶子装满。

    离开时,黄进忍不住回头看看渠首大坝:8年时间,这是他与渠首共同度过的岁月。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丹江口水库考察时,他正和同事一起采集水样。“看到总书记的那一幕,啥时候想起来都像昨天刚发生过一样。”36岁的黄进成熟沉稳,但回忆起总书记考察时的情景,他仍有些激动。当时,黄进把采集的水样转移到一个500毫升的烧杯里递给总书记,总书记拿着丹江水看了又看,说,水很清澈。

    渠首监测中心是河南省唯一一个专业围绕丹江口库区及入库河流监测应急、水质保护的专职机构。2014年5月,渠首监测中心建设之初,黄进是现场负责人。

    “那时候,这里环境荒凉、条件艰苦,住处经常停电,有时候饭都做不熟。”黄进回忆说。任务分配的第一时间,他就回家收拾行李,赶赴淅川县九重镇张家村建设工地。在这里,他一干就是大半年,连续4个月没回过家,终于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一个月,保质保量完成了9369平方米的项目建设任务,亲眼见证了这片荒地的大变样。

    一次完整的水质监测大致需要经过4个步骤:采集水样、实验分析、编制报告、上报数据,全程需要十多天的时间。“说起来简单,其实操作过程有严格的标准要求,一步都不能马虎。”黄进说。

    就拿采集水样来说,一次“出船”采样,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样本,根据检验数据不同,就需要携带14到15个不同的瓶子。盛装水样的瓶子也不一样,有250毫升、500毫升、1升等容量的具体要求,也有是否避光,玻璃或塑料等材质的区别。

    面对水库面积大、气候多变的特点,他和同事们经常吃住在监测船上,穿着救生衣,跳进水库,维修水质自动监测浮标是日常工作,掉进水深湍急的河流中也是家常便饭。

    “最担心的还是冬天遇到大雪封山,去入河河流点位采样的路最难走,但监测工作一刻都不能停。岸边石头上都结了冰,一不小心就会滑倒在水里。”黄进说,虽然有好几次身上的衣服都湿透了,但还是要按时把水样拿到。 

    运行第一年,渠首中心就接到任务,要拿到地表水环境质量109项因子全分析监测资质。然而,当时整个中心实验人员只有13人,持有相关监测资格证书的人员更是缺乏。

    黄进带领这个平均年龄仅33岁的群体,几乎每天熬到凌晨两三点,边学习边实践,边摸索边运行,最终在5个月内,完成地表水109项全因子持证上岗和实验室资质认证工作,填补了南阳市生态环境保护史上地表水全分析的空白。

    为防控丹江口库区蓝藻水华爆发,黄进带领团队经过反复学习和实践,成为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唯一具备水华监测预警技术能力的团队。

    经历的每一项挑战,都让黄进记忆深刻,“回头看看,虽然很苦,但很值得。”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他们累计上传上报监测数据260余万个,为国家调水决策提供重要技术保障。

    渠首中心距离南阳市区有130多公里,黄进回家看看的机会非常有限,但他从未想过离开:“眼看着从一片荒地一步步成长到现在,太有感情了,如今总书记这么重视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们更应该做好本职工作。我们会努力实现丹江口库区、汇水区和主要河流、重点部位水面陆地立体化、全覆盖监测监管,保障一库清水永续北上。”黄进深情地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