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22日 星期五
我国印发第四个防灾减灾综合性规划——
到2035年基本实现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国家减灾委员会近日印发《“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国家层面第四个防灾减灾综合性规划,是指导新时代国家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7月21日,应急管理部监测减灾司司长陈胜在新闻发布会上解读《规划》时指出,《规划》总体目标锚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一阶段到2025年,基本建立统筹高效、职责明确、防治结合、社会参与、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协调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第二阶段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重特大灾害防范应对更加有力有序有效。

    陈胜介绍,在总体目标之下,《规划》围绕减轻灾害风险,突出源头管控,将灾害风险评估等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建成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编制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将达到90%,年均每100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1以内,年均每10万人受灾人次在1.5万以内,力求最大限度减轻灾害风险。

    “《规划》编制过程突出前瞻性。”陈胜说,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规划》把握灾害孕育、发生和演变规律等特点,统筹谋划加强防灾减灾科研和技术攻关、推动学科和专业建设、建设国家防灾科学城、建设科普宣教基地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提供防灾减灾的人才和技术储备,增强发展后劲,提高极端情况下大震大汛等大灾防范应对能力。

    同时,《规划》编制也突出综合性。近年来在改革实践中,一些地区和部门反映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各方统筹协调、综合应急保障、社会深度参与等方面亟待提高。

    对此,《规划》提出了编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建设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强化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加强应急力量建设和物资装备保障、强化自然灾害保险服务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着力解决地方和部门关心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

    我国地震活动强烈,地震灾害极为严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

    “‘十四五’时期的防震减灾工作,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进一步夯实监测基础、加强预报预警,摸清风险底数、强化抗震设防,保障应急响应、增强公共服务,创新地震科技、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国地震局规划财务司副司长周伟新说。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周伟新表示,将加快建设地震监测台网,1分钟左右实现大陆东部2.0级、西部和近海海域3.0级以上地震自动速报,重点地区灾害性地震发生后10秒内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力争作出有减灾实效的地震短临预报。

    “加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建设,加快开展地震探查区划评估,完成全国地震易发区地震灾害重点隐患调查,编制第六代地震区划图。”周伟新说,同时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科技日报北京7月21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