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15日 星期五
碧海蓝天七贤岭 “数字蝶变”进行时
◎本报记者 郝晓明
全国第三条氢燃料电池智能化生产线即将投产受访单位供图

【标杆看变迁】

    在依山傍海的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大连高新区),黄浦路畔,七贤岭上,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源动力)内,技术人员正在生产车间抓紧调试一条智能化生产线。作为国内第三条氢燃料电池智能化生产线,其投产后不但能节省近三分之二的人力,还将提升5倍产能。

    企业展厅里,汽车底盘大小的燃料电池与电脑机箱大小的燃料电池样机并列摆放,“10年研发路,我们生产的电池体积由大变小,性能却由低变高,在我国氢燃料电池领域创造了多个‘第一’。”提起产品性能,新源动力首席战略官刘常福很有自信,他们最新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可以在-40℃的环境下,实现无辅助加热自启动。

    昔日的城郊山岭变成科创高地

    9年前的夏日,风和日丽,刘常福作为大连高新区创新企业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企业自主开发的“车用氢燃料电池系统”。

    “这些年来,我们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主导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多款汽车,氢能源汽车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突破,企业也从起步阶段的不足10人发展到如今的近300人。”刘常福说。

    蓝天碧海,搭载新源动力电池的大巴穿梭往来,成为滨海之城大连的一道亮丽风景。如今,搭载新源动力燃料电池的汽车已在全国11个城市运营,累计运行里程超过2000万公里。

    两公里外,大连四达高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达公司)也在科技创新这条道路上阔步前行。“这是在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我们自主研发的虚拟五轴爬行机器人时的情景。”每每看到这张照片,四达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东栓都很振奋。

    专注于航空航天数字化装配及柔性智能装配生产线研究,四达公司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飞机数字化装配生产线研制生产基地,公司研发生产的ARJ21-700飞机机身中后段装配生产线,极大地提高了装配质量和效率。

    短短10年间,七贤岭上,创新主体如雨后春笋,昔日的城郊山岭已成为如今的东北科创高地。洁净能源、智能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的300多颗“种子”在大连高新区生根发芽,18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正成为蓬勃的创新力量,一大批“又高又新”的科技型企业正加速集聚。

    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

    虚拟主持人与嘉宾现场互动,虚拟工厂有序运转,数字藏品博物馆收录名家名作,远程可视化智慧医疗指导手术……仲夏之夜,七贤岭下、凌水湾畔,一场充满科技感和未来感的“元宇宙·新征程”主题活动,让人们感受到元宇宙产业的活力和潜能。

    6月30日,大连高新区以“新起点 再出发”主题,与东软集团共同举行了新兴产业合作成果发布活动。今年以来,大连高新区再次聚焦车联网、元宇宙等新兴产业,提出将促进车联网、元宇宙相关产业集聚和创新发展,紧紧抓住互联网的下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作为全国首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之一,大连高新区是大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战场,吸引了14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项目落户,引领了我国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的发展,见证了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信华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华信)等一批自主创新的企业发展壮大。

    “最近这10年,企业产值从13.5亿元增长到近28亿元,员工人数从5400人增长到超过10200人。”信华信副总裁张立说。

    数字的变化,源于企业的不懈创新和发展模式的不断转变。“我们已从单纯技术服务、劳动力驱动转变为价值输出、价值驱动,从IT服务公司向DT服务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升级,数字赋能水平全面提升。”张立介绍。

    9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考察时指出,看一个高新区是不是有竞争力、发展潜力大不大,关键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实做好。

    向“高”而攀,向“新”而行。近年来,大连高新区已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向数字经济全面转型,建设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示范区,助推大连信息技术向数字技术转变,产业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低端服务向高端赋能转变,构建起以数字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