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鼓励科技特派员与乡土人才、田秀才、致富能手等建立结对帮扶机制,通过专业授课、实地传授,累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2.2万余人次,培育“科技致富带头人”265名,打造了一支生长在农村、服务农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由昔日的省级贫困村到如今的“中国最美乡村”“山东省‘十百千’乡村振兴建设工程示范村”,对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洪门村党支部书记马弘来说,关键做对了一件事——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他们引入了“寿光懒汉”早熟葡萄品种及“小龙干”先进栽培技术,同时发展了乡村采摘游。
7月初,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马弘坦言:洪门村的变迁,科技特派员起了大作用。
针对发展中存在的科技缺位、增收乏力、人才短缺的三大难题,枣庄市山亭区通过运用科技手段结对帮扶农民、让科技成果带来的收益留在农民口袋里、鼓励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等措施,破解了发展难题。
近年来,山亭区坚持把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新时代科技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探索出了一条科技服务发展村集体经济、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结对帮扶,破解科技缺位难题
“过去,许多果农盲目引进樱桃新品种,而新品种因‘水土不服’收成并不理想,甚至有的果园10年里就换了三茬果树。”说这话的是山亭区种植大户李开峰。身为科技特派员,他明白自己的职责是在帮扶其他种植户时,尽快由“教给看”转变到“带头干”。他在村里承包了20亩土地作为示范园,从农业科研院所引进十余个优质大樱桃品种进行试种,择优推广。
此举征服了众多种植户,山亭区下辛庄村村民邵伟就坦言:“科特派试种的樱桃品种没说的,就是好看、好吃、还好管理,亩产从原来的700公斤增长到了现在的1600公斤。”
山亭区科技局副局长孙彦华向记者表示:专家教授的成果有时候太高大上,种地“老把式”看不懂、学不会、用不了。我们鼓励科技特派员亲自上阵,以实际成效带动技术普及。
记者了解到,山亭区依托鲁南技术转移交易平台,开设了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供需对接专用云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推行“点餐式”服务,根据群众不同技术需求,一对一解答、点对点帮扶,提高科技惠农精准度。
山亭区境内有大小山头5400多座,拥有特色林果基地48万亩,如何提升果树种植效益等问题在云平台反映较为强烈。科技特派员通过云平台接单后第一时间深入实地调研,研究技术方案,跟踪技术指导。
棠棣峪村村民连士华采用了科技特派员的方案,引进新品种,实施水肥一体化、覆盖反光膜、蜜蜂授粉、疏果套袋等甜樱桃设施促成栽培新技术,大大提升了果品质量,一斤樱桃卖到了270元,比往年整整翻了两倍。
科技特派员带着农民干,不仅需教会农民技术,更要育出人才。据了解,今年以来,山亭区已开展“科技下乡”活动120场次,重点传授花椒、樱桃等林果及农作物高效栽培管理技术85项,培训农民1万余人次,约占全区农村劳动人口的20%。
山亭区鼓励科技特派员与乡土人才、田秀才、致富能手等建立结对帮扶机制,通过专业授课、实地传授,累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2.2万余人次,培育“科技致富带头人”265名,打造一支生长在农村、服务农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共享成果,破解增收乏力难题
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更要带着农民赚。但如何带着农民赚?这考验着科技特派员的智慧。
山亭是中国地瓜枣(地瓜加工制成的食品)主要产区,但因地瓜品种更新跟不上,加工工艺落后、品牌知名度较低等原因,价格一直低位运行,120克的地瓜枣售价仅在10元左右,远远低于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
身为科技特派员、高级农艺师的高秀梅主动牵头,向上级部门申报了“甘薯新品种改进及产业化开发项目”,积极引进“济薯26”“烟薯25”系列甘薯新品种,在枣店香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功试种、探索实施脱毒种苗和平插技术后,在店子镇、冯卯镇、桑村镇大力推广。
但高秀梅不满足于点上的尝试,而是将新成果全链条化。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从资金扶持、加工设备的采购,到管理技术培训、产品深加工,高秀梅坚持全生命周期服务,有效保障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甘薯生态有机种植,实现专业制薯精细加工。同时,他们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线上线下同步发力,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新产品迅速打开日韩和东南亚市场,又与大型连锁企业合作,实现了商超一站式销售。目前,山亭地瓜枣售价突破了每斤60元。
“把撂荒的土地利用起来,用新型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让乡亲们共享乡村振兴成果。”这是科技特派员袁权领办山亭龙潭家庭农场的初衷。
在山亭区科技局、农业农村局的帮助下,他联系对接上了有着“中国番茄大王”美誉的蔬菜育种专家、东北农业大学教授李景富,探索了“院所指导+园区示范+基地种植+订单育苗”的全新经营模式。目前,该农场建成各类蔬菜大棚150亩、高标准育苗设施3.5万平方米,帮助农户每亩蔬菜类土地每年增收4000余元、每亩大田类土地每年增收1200余元,带动12个村集体和152户农民共同走上小康路。
山亭区鼓励科技特派员通过技术入股、资金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领办、创办企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利益共同体。目前,当地的科技特派员已创办领办60家企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
同时,山亭区将科技特派员工作与科技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紧密衔接。他们持续保持全区104个脱贫攻坚巩固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转变服务重心,由之前“三送”(送技术、送种苗、送培训)向引进“三新”(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转变,强化示范引领、典型带动,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全面振兴夯实科技支撑。
有机结合,破解人才短缺难题
人才短缺是各地农村普遍面临的挑战。山亭区坚持缝合科研和生产“两张皮”,既把农科人的实验室搬到地头,让“高大上”的科研接地气;又免除评聘职称对于科技特派员下乡的影响,让论文转化为实际成果。
他们创新了科技特派员选拔机制,打破以往主要选聘院校学者、机关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的单一惯例,积极将生产一线、实战水平高的“土专家”吸纳为科特派。据山亭区科技局局长张颖介绍:全区已选拔150名科技特派员,其中27名是“土专家”。他们当中,既有山东农业大学泰山领军人才高庆荣,又有乡土科技能手郑昌喜、邵伟、李开峰等,实现了院校学者搞科研育新品与乡土人才做示范传技的有机结合。
为加强保障,山亭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统筹各级财政资金,给予省级科技特派员每人每年两万元,区镇村级科技特派员每人每年两千元补助,用于交通、误餐等补贴。同时,在申报人才项目、科技评选、职称晋升等方面优先向科技特派员倾斜,破除“唯论文论”的后顾之忧,真正让各级科技特派员下得去、蹲得住、留得住。
山亭区为解决科技特派员蹲点指导的后顾之忧,按照“五个齐备”(站点齐备、人员齐备、设备齐备、服务手段齐备、硬件设施齐备)的高标准建设农科驿站。他们将全区150名科技特派员按照服务片区,全部编入18处农科驿站,依托农科驿站积极开展农科研发、农技推广、乡土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真正做到因人施才、人尽其才。
目前,科技特派员通过农科驿站推广新技术266项、促进成果转化落地120项,其中“英明1号”葡萄高效种植技术等4项被山东省科技厅列入《科技扶贫转化应用科技成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