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本报记者 杨 仑 通讯员 常立春
七月的黑土地上触目皆绿。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民乐村的地块里,明明是田间管理的农忙时节,一眼望去却不见劳作的村民。
他们在忙什么?
“汤圆、公园、游乐园,不如领块小菜园”“我们负责种,您就负责摘”……眼见暑假来临,民乐村村民杨万宝在朋友圈里打起了广告。
像他一样忙于“副业”的村民却不在少数。最难得的是,地里的收成不但没耽误,每年的收入还“芝麻开花节节高”,真正在黑土地上端牢了“金饭碗”。
科技助力、土地规模化经营,正是民乐村村民幸福生活的秘密。
整村入社尝甜头
春天,免耕播种机上场,几天就能播种完毕;夏天,无人机洒药防虫害;到了秋天,万亩连片玉米地里,一排排收割机列阵向前,气势恢弘。
以前的民乐村并不是这样。松原位于吉林西部半干旱区,早期耕种时,遇到干旱就用大水漫灌的土办法,农用井越大越深不说,产量上不去,收入也只能靠天。2016年,在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峰的倡导下,村里成立了合作社,1000公顷土地逐渐集中连片。
“这地啊还是统一种划算。”村民王秀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加入合作社6年,一直在村里的蔬菜大棚打工,加上她爱人在外打工的收入和每年土地的分红,一年收入七八万元不成问题。
“合作社的地多且集中,统一管理水、肥等能节约成本,收入肯定比各家各户单独种要多。我们现在基本上达到了整村入社,实现了所有土地集约经营,效果非常好。今年虽然受台风影响,收割成本增加,但玉米品质好,而且收购价格高于往年,所以比去年收入还高。”民乐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峰说。
事实证明,民乐村在不改变土地经营权的基础上,按照农户自愿原则,由合作社统一组织,破除承包地界限,实现机械化连片种植,形成了以合作社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六统一”合作经营(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统一核算)的生产模式,通过开展托管服务,集中采购农业生产资料,集中购买农业保险,降低了农业物化成本和农业生产风险。每公顷可节约农资、农机、人力等生产成本1000元。
同时,通过采用先进农业技术,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装备能力,解放了90%以上的劳动力。此外,通过采用新品种、实行标准化生产,让更多的农户在土地规模经营过程中受益,让农民端稳黑土地上的“金饭碗”。
把牢科技之舵,延伸产业链条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特色产业的发展则离不开科技助力。水果黄瓜、草莓柿子,如今,民乐村的特色农副产品在松原当地颇有名气,配套发展的绿色种植、休闲采摘观光等项目也如火如荼。
增收的门路,还得依赖科技。“多年来,我们一直邀请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走进来,帮助我们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张志峰说。
针对民乐村土地、气候环境等特点,吉林农业大学和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为村里带来了大垄双行水肥一体化滴灌等技术。水肥一体化是借助滴灌系统,将可溶性固体肥料或液体肥料配兑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按照作物生长需求,定量、定时,均匀、适量、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从而使作物根系周围的养分和水分始终保持最佳浓度,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达到作物提质增效的目标。同时,还集成了秸秆翻压还田技术、等离子种子处理技术、全程机械化籽粒收获技术、农田灭鼠技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等,助力增产增收。
近年来,民乐村已经形成了“合作社+农户+基地+专家”四位一体格局,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同时,在土地全部集约的基础上,更便于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为不断拉长农业生产链条,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奠定了坚实的生产基础。
如今,民乐村通过国家认证的绿色、有机、无公害果蔬面积达到了1500亩,每年可生产黄瓜、西红柿、菜豆、葡萄等17种果蔬8240吨,年产值19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