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3日 星期一
县域培育“专精特新” 要将创新资源用在“刀刃上”
◎洪恒飞 本报记者 江 耘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评价或认定标准,提出要建立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制定分层分类的专项扶持政策,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

    “专精特新的产品创新是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前提,更是做优现代产业集群的基础。”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毛光烈表示,县域创新要紧扣专精特新产品创新、培育单项冠军企业的目标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尤其要精准发力,把有限的研发资源用在“刀刃上”。

    遵循结果导向 优化产品研发模式

    《“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中明确,“十四五”期间将计划培育1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千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县域如何收获工业创新型企业的累累硕果?

    四通换向阀、铝合金轮毂、车用电子膨胀阀……地处浙江东部的绍兴新昌县,现有浙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当地研发生产的15个产品全球占有率第一,20个产品国内行业第一。而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浙江共有149家企业(产品)被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或产品,约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居全国第一位,分布在省内9个设区市的43个县(市、区)。

    毛光烈对此分析道,其中有规律可循,即要准确把握科技创新与培育单项冠军企业之间的内在逻辑,遵循结果导向,切实破解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两张皮”,抓好智能制造与“专精特新”企业的梯队建设。

    他建议,县域创新精准发力,要着重优化研发模式。需要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提炼好科技攻关的研发课题;运用“企业出资为主、政策扶持为辅”的揭榜挂帅招标方式;通过知识产权共享等方式,开展“制约瓶颈”类技术的研发或多项技术的集成创新;重视细分工业行业创新联合体的建设,形成可持续的合作研发生态关系。

    加快数字转型 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相当多的产品,研发不比发达国家晚,但未能形成全球竞争力。究其原因,是产品制造方式落后,制造成本高、工艺落后、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差、品质低等问题。

    在数字化背景下,创新制造的管理体制,实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制造方式,成为县域破解专精特新产品研发水平高但制造、品控水平不高问题的法门。

    今年4月,浙江省发布《关于大力培育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数字化转型列为18项举措之一,提出发挥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等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快建设“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参与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应用试点。

    “面向培育全国或全球单项冠军企业等不同阶段的目标,县域应当抓好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方式转型的工作。”毛光烈表示,同时在此基础上,企业自身需要利用数字化的营销手段,提高专精特新产品在全国、全球市场的占比份额。

    他表示,县域需要根据科技创新与培育单项冠军企业之间的内在逻辑,坚持结果与绩效导向,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的评价体系与奖励制度。通过简化评价方式,完善创新评价体系、科技政策体系、科技奖励制度等,进一步调动有创新贡献团队与有创新业绩企业的积极性。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