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01日 星期三
水稻节水减排增产三大难题
这位科特派用一张膜解决
◎涂宇露 陈 科

    四川粮食生产的问题在丘陵山区,潜力也在丘陵山区,希望“大三围”水稻覆膜栽培技术能够得到大面积推广,帮助农民真正实现低成本种田、高产量收获,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吕世华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成都市级科技特派员

    5月,水稻进入了生长的关键期,四川省简阳市江源镇石泉村采用“大三围”水稻覆膜栽培技术的100多亩水稻分蘖旺盛、长势喜人。这样的场景离不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成都市级科技特派员吕世华24年来对水稻覆膜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

    田间地头,向农户提供技术帮扶

    “你这田里的水还是多了,要放些出去。”“覆膜厢面不太平整,周围水沟深度不够。”“薄膜打孔间距不够,三株秧苗应该间隔10—12厘米,太近了会影响分蘖成穗。”每年水稻移栽前后,吕世华都奔走在田间地头,忙着指导农户开厢起垄,覆膜打孔。

    石泉村从2005年就开始采用水稻覆膜技术。作为成都市科技特派员,吕世华多次来到石泉村向农户提供技术帮扶,手把手指导农户,如今村里的稻田全都使用吕世华团队研究成功的节水节肥高产稳产的“大三围”水稻覆膜种植技术进行水稻栽种。

    “过去一亩田标准灌溉水量为250立方米,但现在采用‘大三围’水稻覆膜栽培技术后,一亩田的灌溉水量连100立方米都不到。”村民范治良说,通过采用水稻覆膜技术,农田用水量得到有效控制,且移栽和收割时间比传统栽种的水稻早20天左右,能够错开农忙时间,每亩田的产量最终可达650—750公斤,比过去每亩田的产量翻了一倍不止。

    “四川盆地水稻生产中一直存在移栽后低温胁迫问题,通过覆盖地膜可以增加地温,促进秧苗的分蘖生长,实现早种早熟、增产增收。”吕世华在总结多年多点示范应用经验时表示,该项技术在解决缺水干旱、低温冷害、抑制杂草及提高氮肥效率等方面效果显著。根据多年实验和示范推广估算,“大三围”水稻覆膜技术能够实现每亩节省人工5—8人、节肥20%—30%、节水60%—70%、减少甲烷排放60%—80%、增产20%—50%。

    “我从1998年就开始研究水稻覆膜栽培技术,24年间去了很多地方做实验、做推广,希望在我退休之前,能够让更多农民用上这个技术,帮助他们增产增收。”吕世华望着一片片农田说。

    覆膜栽培,一亩田多收200公斤稻子

    历时24年,吕世华团队研发的“大三围”水稻覆膜栽培技术在增产增收、高效节水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20年,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新区水务监管事务中心选择江源镇石泉村、红苔村和东部新区海螺镇力量村作为试点项目区,共选择了3个村22个社61户,面积115亩田作为示范试点推广项目区。验收结果显示,灌区内采用“大三围”技术种植水稻的总面积为115亩,其中江源镇石泉村、红苔村共110亩,亩均产量为708.6公斤,较当地传统水稻种植亩均增产117.17公斤,增产率19.8%,比传统种植技术亩均节约用水65立方米。

    去年,成都东部新区石盘街道郭家祠村有几位村民在示范点的影响下开始采用覆膜栽种技术。“我们这个地方水源比较缺乏,不放水根本栽不了秧,采用覆膜技术后,只要沟里有水就可以插秧,而且用‘大三围’的种植方法还能抗倒伏,大风天也不怕稻子倒。长出的稻子就像高粱一样,一株稻穗多的可有400—500颗,一亩田产量至少能多收150—200公斤。”村民郭世应说,“村里的其他人看到稻子丰收了,今年也想用这个方法来种田,现在村集体流转的97.5亩撂荒田全部都采用这个技术进行水稻种植。”

    今年,成都东部新区董家埂大屋沟村第一次采用覆膜技术种植有机水稻,全村160亩农田都准备盖上地膜。“他们这个村,今年第一次用覆膜技术,现在算是移栽得比较晚的,我们那边水稻都分蘖很多了。”石泉村的范治良说。

    “为进一步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我们团队将在成都市东部新区几个示范点推行水旱轮作模式,即夏季种植水稻,秋冬季则种植小麦、油菜、蔬菜和绿肥等旱地作物,最终实现稻田减排增收。”吕世华表示,四川粮食生产的问题在丘陵山区,潜力也在丘陵山区,希望这个技术能够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帮助农民真正实现低成本种田、高产量收获,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