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万物并秀。5月30日正值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以“创新争先 自立自强”为主题的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在京举行,向全国9100万名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愿和敬意。
长期以来,许多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或扎根基层,或勇攀高峰,或求索于无人区,他们在各个领域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绽放才华。他们如同摇曳在大地上的星火,迸发出无数创新成果,点亮了新时代,也照耀着人类的未来。
创新争先 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进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出席主场活动并在讲话中表示,作为自立自强的排头兵,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更加深刻领会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的内涵,更加充分认识到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永远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更加准确理解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壮大新增长点、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性紧迫性。
青年科技工作者何克准是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近5年来,其所在公司成功突破航空航天、汽车轻量化、山西半导体等高端领域用铝合金材料制备技术,实现铝合金材料自主可控。“我们将持续挖掘创新潜能,当好科技创新生力军,为我国航天航空等高端制造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何克准在与万钢连线时说。
中国科协常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赵巍胜从事科研工作整整20年,长期耕耘在集成电路研究领域。他在主场活动之后的座谈会上建议,要明确创新争先的路径,加强基础研究,实现原始创新突破;要大力推进科学仪器自主可控,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加强国际合作,与国际科技友军互惠互赢。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在线参与了此次活动。他结合自身科研经历谈到,创新就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解决难题寻找新途径或新方案。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国家,创新是很难的,科技工作者要把创新争先、自立自强作为使命和责任,坚定创新自信,坚持实事求是,一步一步去追赶。
青年科技人才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活动中,中国科协等八部门联合发出倡议,号召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开展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全面发展联合行动。科技工作者心理咨询服务热线也于5月30日正式开通,旨在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心理保障与服务。
薪火相传 让科学家精神熠熠生辉
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在主场活动中正式公布。广西贵港港北区高级中学的“黄大年纪念馆”入选了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该校校长覃秋明在连线时说,学校将以建设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为契机,讲好黄大年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仅需要践行科学家精神,还需要精心培育、努力维护科学家精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李洪波在座谈会上表示。
在四川,科研团队甘坐冷板凳,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开启了我国太赫兹源的自由电子激光时代。在青海,瓦里关山上的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的气象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云端,不仅为气象研究作出中国贡献,更镌刻了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基准……
在主场活动中,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也正式成立,并正式启动“进高校、进院所、进企业”活动。宣讲团成员中,有耄耋之年的老科学家,有老一辈科学家子女,也有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是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之一,他认为,家国情怀、使命担当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在价值观多元化的21世纪,这种精神不仅要传承,更要加以弘扬。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陆宴辉也是宣讲团的一名成员,他在座谈会中提到,榜样是最好的老师,老一辈农业科学家用毕生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精神、用实践回答了农业科研为了谁,使他从研究生涯起步阶段就树立了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科学理想。
在主场活动接近尾声时,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代表共同宣读了《关于涵养优良学风的倡议》,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知责行责、报国为民,求实创新、追求卓越,奖掖后学、铺路育人,坚守底线、引领先风,以爱国奋斗的精神风貌书写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华章。
(科技日报北京5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