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图:央美互动 |
用中药材的药性形容袁媛,当属“温热”二字。袁媛今年44岁,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她常年留短发,衣着是中性休闲风。她待人温和,不端架子,专注做自己认为有意思的事,从不说宏大的话。走在路上,有学生跟她打招呼,她挥手或点头,有一种自在随意的少年感。
此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领衔研究的“雪莲、人参等药用植物细胞和不定根培养及产业化关键技术”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袁媛作为该项目参与人之一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奖励大会。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提到,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多年来,袁媛始终牢记这一使命,在中药材鉴定领域刻苦钻研,勇毅前行。
十几年来,袁媛专注干一件事——鉴定中药材的真伪优劣。与老中医凭经验辨药材不同,袁媛是从分子层面辨中药材,通过寻找特殊生物学标记,让中药材鉴定变得更加简单高效客观。通俗来说,她为解决“丸散膏丹神仙难辨”的古老问题提供了现代方案,尤其是在黄芩、金银花、天麻研究上颇有造诣。
近些年,袁媛入了天麻的“坑”。
天麻是完全依赖其他生物获取营养的异养植物,光合作用几乎全部丧失,生长环境很复杂。天麻在植物界的独特吸引了袁媛。从黄芩到金银花再到天麻,袁媛选择的中药材越来越复杂,研究也更加富于挑战。她说,一次次走出舒适区是因为不想重复自己,重复不是创新。
对天麻的好奇驱使她做一件事:测天麻的基因组,揭开天麻生长的秘密。
这事很难,因为天麻生长环境有很多元素,包括气候、土壤、木材、蜜环菌及细菌等,此前从来没有报道过给完全异养植物测基因组。在黄璐琦的点拨下,袁媛从一个有趣的问题入手——天麻的生长离不开蜜环菌,它们共生时就像一对恋人,那么,到底是谁先吸引谁?
为了找到答案,袁媛深入田间地头观察天麻生长过程,在实验室模拟天麻生长环境。因为研究天麻的人很少,遇到问题没经验可借鉴,也没人交流,只有不断试错,那是袁媛感觉艰难的时刻,“独自摸索中充满漫长的等待、挫折和孤独”。
苦思而不得,袁媛决定登门拜访“天麻之父”徐锦堂。在聆听老先生发现天麻和蜜环菌共生的过往时,袁媛感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对科研的执着与爱,并从最初的发现历程中获得灵感:是不是天麻先吸引蜜环菌?
为验证假设,袁媛带着学生反复做实验,最终证实是天麻先吸引蜜环菌,它通过释放独脚金内酯信号吸引蜜环菌。天麻形成了独特的防御机制,它体内的水解酶能把蜜环菌细胞壁水解,产生营养碳糖供养自己。
袁媛没有停下,新问题又吸引着她:蜜环菌和天麻在一起图什么?蜜环菌是林木病害,不和天麻一起时,它从木材中摄取营养且长势迅猛,有毁掉整片森林的可能,是强悍的“森林之王”;但和天麻共生时,蜜环菌不仅贡献营养,连长势也弱了。按理说,互相得到好处才能共存,蜜环菌在天麻那里“委曲求全”,到底得到了什么?袁媛还发现了一些“第三者”,天麻与蜜环菌共生时会招募一些细菌过来,它们是干什么的?这些是袁媛接下来想解开的谜题。
用分子生物手段研究天麻的“爱情”不是简单八卦,而是为了提高天麻的产量和质量。基于现有研究,袁媛团队开发了促生菌剂,还找到了更适合天麻生长的蜜环菌菌株,提高了天麻产量和抗恶劣环境的能力。
多年来,袁媛一直走在中药材鉴定领域的前沿。她说,创新的方式就是跟着问题走。她跟前辈聊,跟同行聊,也跟种药材的农民聊,跟卖药材的商户聊。“因为他们之中总有人提问,督促我不断改进现在的研究。”袁媛说,“不是我的研究一直走在前面,而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在前面。”
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是袁媛做科研的乐趣所在,“就像拆盲盒一样,没拆开前可能很难受,但拆开以后会觉得酣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