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20日 星期五
智能化装备亮相抗震救灾演练一线
◎李战宁 李仕杰 本报记者 张 强

    “前方桥梁垮塌,救灾车队无法通行,现命令你架设1组迅速架设应急机械化桥,抢通道路……”接到指挥员命令后,侦察员立即操作工程侦察车,利用地质雷达、红外扫描仪对架桥环境进行立体侦察,获取地质地貌等灾情信息。此时,在垮塌桥梁北侧,1名桥梁操作手正利用遥控器展开25米应急机械化桥车。

    获取架桥环境等信息不到10分钟后,一条长25米,宽3.2米的临时应急桥梁便搭建完成了,成功打通了通往“震中”的唯一道路。

    “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四个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11日,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抗震救灾演练在辽东某野外训练场进行。

    此次演练以“地震”造成“桥梁损毁”“道路阻断”“房屋垮塌”“人员被埋”为背景展开。重型钢桥搭建生命通道、遥控挖掘机远程排险、生命探测仪和蛇眼窥视器探测生命体征……一大批无人化、智能化装备在此次演练中悉数露面,极大增强了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提高了救援效率。

    操作手赵永贺介绍,这辆25米应急机械化桥车展开为桥,收拢为车,具有架设快速、承载力强等特点。与常规桥车相比,它的山地越野性、行驶通过性、复杂地形适应性更为突出。

    “大型桥梁装备对打通生命通道至关重要。灾害发生后,时间就是生命,早一秒打通通往灾区的道路,救援人员就能早一秒到达灾区,就可能多挽救一条生命。”赵永贺说。

    演练24小时持续进行。生命探测仪和蛇眼窥视器等先进装备轮番上阵,探测垮塌建筑物下可能存在的生命迹象。

    “这些高科技、高精度搜索救援装备对抢险救援至关重要,对我们操作手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快速高效完成任务。”搜索1组组长李承泽说。

    说话间,搜索1组在“灾害现场”发现垮塌房屋内的一名中年男性,腿部“受伤”,身体上方被重物挤压,无法移动。

    “搜索组继续搜索,营救组立即展开营救。”指挥员王存磊下达营救指令,卫生员携带野战医疗救护器材,对“被困者”进行紧急救护。

    空间狭小、光线较暗、预制板钢筋杂乱……救援作业困难重重。经过短暂的战法推演,王存磊命令破拆手从废墟侧方打通救援通道。

    精准剪切、力度显示……利用新列装的智能液压扩张钳、液压剪,破拆手精准操作,剪切钢筋,顶撑挤压重物,将“被困人员”成功救出。

    “能否高效完成任务,高精尖的救援装备和精湛的救援技术是关键。”该支队支队长曹红雷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开训以来,该支队持续推进科技练兵,积极探索“科技+”“智能+”练兵手段,组织各类抢险救援演练十余次,探索新近列装的高科技救援装备实战潜力。此次演练中,他们结合汶川抗震救灾实战经验,逼真构设演练场景,从难设置演练课目,检验高科技救援装备使用情况,进一步提升官兵抢险救援能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