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科技民企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活动。当前,疫情反复、体量小、贷款难等因素,让科技型民企面临着“爬坡过坎儿”困境。为了解决它们的难点、痛点和堵点,从中央到地方纷纷推出助企纾困举措,送上了一场解渴的“及时雨”,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推动经济行稳致远。即日起,《科技日报》推出系列报道“助力科技民企爬坡过坎儿”,展现各地为它们排忧解难的实际行动。
4个多月的时间能发生什么?安替奔达(宁夏)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安替奔达)从注册到捧回重磅奖项,见证了自己的奇迹。
它的成长,得益于科技企业孵化机构的鼎力相助。
在宁夏,这样的受惠科技民企俯拾皆是。从政策出台到资金支持,从资源配置到人才引进,当地编织起一张全方位服务的大网。
来自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福利包”
“决定落地宁夏后,对于孵化器的服务质量,说实话心里没底。”安替奔达执行董事杨海涛坦言。
作为国内第一家将单链抗体技术产业化应用于奶产业的企业,他们首先必须建起符合GMP标准的万级洁净实验室。
然而在场地紧俏的宁夏首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要找出这样一块空地,并非易事。
“这家企业由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团队成立,‘软件’很强,咱的‘硬件’不能拖后腿。”宁夏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任茹福华表态。
此事迅速摆上中心工作日程。
茹福华将一楼原先另有用途的空地努力协调出300平方米,让安替奔达建实验室,还斥资10余万元改造电力线路,助推项目尽快落地。
没有“外患”,才能安心发展。
安替奔达2021年4月底注册,随后装修、买设备、招人,当年9月初就在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宁夏赛区行业赛上一举拿下初创组冠军。公司首期研发的“鸡尾酒混合制剂”疗法,高效解决了奶牛乳房炎这一顽疾。
在宁夏各孵化机构,企业能享受到行政代理、培训辅导等多种服务。银川市贺兰县科技创新中心还引进建立共享的第三方公共检测平台,2020年就累计完成食品、饲料、重金属、废气等14大类857小项检测资格认证。
多种科技金融产品解决“贷款难”
不少科技民企都被贷款问题长期困扰。
“中小企业融资,真心难啊。”宁夏蓝博思化学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博思)董事长杨文茂有感而发。
这是一家给国内外制药企业提供核心关键原料的公司,2016年成立伊始就决定建研发中心,需要资金两三百万元。
然而,杨文茂前后咨询了四五家银行,对方一听企业还没投产,都不给贷款。
未来何去何从?杨文茂一度陷入迷茫。
机遇在2017年悄然而至。在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宁夏赛区决赛中,蓝博思摘得初创组一等奖。得奖企业不仅可以获得奖励,还享受多项政策支持。
宁夏银行通过“宁科贷”政策,当年就为蓝博思贷款100万元。这是宁夏科技厅为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而开展的风险补偿贷款。靠着这笔钱,蓝博思很快建好1200平方米的研发中心,之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21年,销售收入达7500多万元,利润2000多万元。
像蓝博思一样的企业,还有很多。宁夏倬昱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因生产高分子材料及精细化工产品需要,向宁夏宁东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申请科技担保贷款,最终通过“科融保”获得100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据宁夏生产力促进中心统计,截至2021年底,宁夏通过各类科技金融产品累计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本121.7亿元,支持科技企业2037家(次)。
搭建互联网平台“反哺”更多企业
地处西北,企业即便含着“金钥匙”诞生,有一样资源依然稀缺,那就是人才。
2011年,我国控制阀行业龙头企业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宁夏菲麦森工业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菲麦森)。
“一方面,想通过企业化运作提高现有人员薪资待遇,从根本上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另一方面,想以我们60年工业化与30年信息化的经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该公司副总经理吴瑞宁指出。
在技术不断迭代升级过程中,人才之痛再次凸显。
“屡遭‘拦路虎’,不能半路撂挑子啊。”吴瑞宁告诉记者,菲麦森通过东西部科技合作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进行攻关,宁夏科技厅也立项支持。最终,一些前沿技术的高端应用在平台上实现。
近年来,他们先后研发59个工业应用系统,服务国内100多家科技企业。
记者注意到,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背景下,很多率先破局的科技企业通过搭建互联网平台“反哺”式服务,助攻更多中小企业发展提速。
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创办的绿蜘蛛众创空间,成立了国内首个专门为绿色智能铸造领域创客和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服务的平台,目前已服务个人用户9万多个、企业用户5000余家,促成交易额累计190亿元,累计为行业企业设计并建设4个绿色智能铸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西部企业想长足发展,用政策留住人才是关键。我们期待自身获得更多支持的同时,能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更好地服务。”吴瑞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