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选派18名科技特派员,奔跑在田间地头生产一线,为农民提供科技帮扶,助力农民增收。一年来,他们累计开展生猪、土鸡、蔬菜、核桃等技术培训83次,培训人数2400人次,帮助解决具体技术问题150个。
去年以来,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选派18名科技特派员,奔走在田间地头生产一线,为农民提供科技帮扶,助力农民增收。一年来,他们累计开展生猪、土鸡、蔬菜、核桃等技术培训83次,培训人数2400人次,帮助解决具体技术问题150个,引进水稻宜香优、广丰核桃、胭脂脆桃等新品种5个……
4月的昭化,春山浅黛,时晴时雨,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作场景,机器轰鸣,农民散布,在一个个弯腰与起身的间隙中,播种下一年的希望。在这里,科技特派员们正对种植户们进行着一场实地技术指导。
结合实际提供农民期盼的技术
“要想今年有个好收成,播种育苗是第一关。”人勤春来早,四月农事忙,连日不断的阴雨天气,时刻牵动着广元市昭化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工程师、市级科技特派员徐国刚的心。
“这几天雨水较多,旱秧一定要覆好膜,不能让其长期淋雨,秧苗水分过重的话,一旦气温升高,就容易造成烧苗和稻瘟病的发生。”来到定点联系的磨滩镇中华村,徐国刚辗转在村集体专合社的育秧田,联系村里的种植大户之间,耐心地向村民讲解育秧的技术和注意事项。
中华村位于平均海拔950米的高山区,全村共有耕地2420亩。作为广元市科技特派员,几年来,徐国刚先后深入射箭镇晒金村,磨滩镇磨滩村、中华村数百天,扎实深入开展科技帮扶工作。针对山区稻田相对分散、海拔高、水温低等特点,徐国刚对山区稻渔环境条件、稻渔设施、优质水稻栽培、稻田水产养殖、产品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技术规范,在技术标准上进行了多项创新,率先在国内发布《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省级、市级地方标准。通过他的示范引领和技术服务,推动了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有效解决了产业上的技术难题,为该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成绩不算啥,真正解决老百姓的问题才是我最高兴的地方。”徐国刚笑着说。
稻渔综合种养实现稳粮增收
这几年,在广元市磨滩镇中华村,一项农业新技术正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用了稻田养鱼的新技术,同样一块水田,竟然能有两样收获,不仅稻谷的收成好,稻田里的鱼儿也长得好。
作为一名基层渔业技术推广干部,徐国刚2016年以来大力推广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每逢鱼种下田后,他总是深入田间现场进行指导,严格按照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程,加强日常管理,精心投喂全价配合饲料,科学防治病害,通过以渔促稻,以稻兴渔,全面提升稻谷和水产品品质。
徐国刚说,稻渔综合种养是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技术、农艺与农机有机结合,生产方式由粗放向绿色高效转变。“它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能够大幅度提高稻田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实现‘稳粮增收、稻渔互促、绿色生态’,做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既保国家的‘米袋子’,又鼓了农民的‘钱袋子’。”他说。
“原来种粮效益低,一亩田挣不到1000元。自从稻田里养起了生态鱼,我们的米也变成了生态米,收入直接翻了翻。现在田里既收米还收鱼,一亩田收入可以达到3000多元。”村民白如平说,新模式让人们有了技术和收入的“双保障”,大家伙儿发展产业的信心和底气更足了。
目前,山区稻渔综合种养已在昭化区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中发挥了骨干作用,成为昭化区农业“5+3”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去年,昭化区推广山区稻渔种养2.5万余亩,成功实现“亩产900斤优质稻,200斤生态鱼”,优质稻谷售价达到4元/公斤,亩均收入达到3400元以上,实现了一季田收益反超二季田。
“有什么不懂的就向科技特派员取经!”在如今的四川广元昭化区,这样的念头正深入人心。村民白如平说,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科技特派员走进了乡亲们的心里,让大家尝到了科技的甜头,“不光腰包鼓了起来、脑袋也富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