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05日 星期四
甘蒙边疆: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大美边疆】

    ◎本报记者 张景阳 颉满斌 通 讯 员 朱 蕊

    开栏语 从东北大地的白山松水,到辽阔草原的绿色宝库;从壮美昆仑的丝路繁华,到澜沧江畔、彩云之南。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云南等省(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决战脱贫攻坚、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凝聚起磅礴的气势。

    行走在祖国的大美边疆,高山巍峨,处处碧水青天,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画卷正缓缓展开。即日起,《科技日报》推出“大美边疆”栏目,多路记者深入边疆地区展开采访,敬请关注。

    蒙古国与我国有着漫长的边境线。内蒙古和甘肃两地的国境线长达4000公里。这片广袤的区域既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一带一路”的“咽喉要道”。

    近年来,蒙甘边疆地区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上有了质的飞跃。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在紧邻蒙古国苏赫巴特省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大草原上有一处漂亮院落,庭院干净整洁,院外停放着小轿车、农用车,旁边还有宽大的牛棚和车库在建。

    43岁的户主斯琴图世代生活在这里,是远近闻名的致富之家。每天一大早,斯琴图和妻子乌日娜开始忙着给牛羊喂草料。“我家有400多只羊,今年又接了300多只羊羔,其中双羔就有70多对!”斯琴图高兴地说。

    近年来,斯琴图响应政府“减羊增牛”号召,积极转变经营方式,将多数羊换成了100头西门塔尔牛,今年仅牛犊就能达到80多头。

    对锡林郭勒盟而言,保护好20万平方公里的草原生态,关乎我国北方的生态安全。多年来,锡林郭勒盟不断加强监管,按照禁牧区“零放牧”、平衡区不超载的原则,实行政策落实与奖补资金发放挂钩机制,配套推进农区禁牧、沙地禁羊及“减羊增牛”等生态保护措施。

    2017年以来,全盟连年实现天然草场载畜量负增长,载畜量被控制在科学合理承载范围内。截至去年,全盟草原植被盖度较20年前提高了16个百分点,平均盖度为46.78%,草群结构也趋于优化、草地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平均亩产干草量60公斤,较20年前提高了50%左右,草原沙化退化呈现总体遏制、局部好转趋势。 

    与此同时,农牧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实现了减畜不减收、增绿不增负,农牧民成为保护生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良好的生态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锡林郭勒盟盟委书记幺永波表示。今年,锡林郭勒盟将围绕建设国家重要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战略,按照“为养而种、为加而种、为需而种”的思路谋划推进,畜牧业聚焦种子工程、疫病防治、生产加工、品牌建设等重点环节精准发力,推动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特色产业为县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在甘肃省酒泉市马鬃山经开区的一家企业车间里,机器轰鸣,作业人员挥汗如雨,一处处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让人深刻感受到马鬃山经济开发区奋进的脚步;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开工,积聚起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马鬃山镇北与蒙古国戈壁阿尔泰省接壤,是甘肃省唯一的边防乡镇。长期以来,马鬃山镇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产业链延伸不足、传统增长动能失速、生态环境约束加大、基础设施配套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

    2020年7月,当地立足马鬃山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建设成立了马鬃山经济开发区,将马鬃山地区推向了全面开发、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也让黑戈壁上的这个璀璨明珠焕发出新的生机。

    “过去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发。放羊搬家都靠骆驼,一年四季都是风餐露宿。如今的马鬃山镇已今非昔比,城乡交通、电力、通信、公共服务、牧农民安置房、标准化棚圈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们住进了楼房,还用上了天然气、暖气、自来水,又方便又干净。”马鬃山巴音布勒格村村委会副主任布克巴依尔回忆。

    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马鬃山镇交通愈发便利,沿线餐厅多了、旅馆多了,镇域经济、社会事业也迎来了全面发展,群众幸福指数逐年提升。

    未来,肃北将全力打造马鬃山经济开发区,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绿色矿山建设水平,着力打造经济开发区,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一流的省级开发区,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