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
强师不只是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强师的目的是强教兴国。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是具有累积性的,如果低层级教育教师不强,那么高层级教育教师再强也较难补救前期教育的累积弱势,因此必须用系统论思维思考强师计划中的“强师”内涵。
刘益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体系,2021年在校生达2.33亿,专任教师达1586万。
近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以下简称强师计划),提出15条举措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该计划有两个层面的目标:一是到2025年,建成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经验,培养一批硕士层次中小学教师和教育领军人才,完善部属师范大学示范、地方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农村教师培养支持服务体系,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紧缺情况逐渐缓解,教师培训实现专业化、标准化,教师发展保障有力,教师队伍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二是到2035年,适应教育现代化和建成教育强国要求,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教师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基础教育发展需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高学历层次、教育家型教师相对缺乏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在教育部此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目前我国已建成全世界体量最大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教师数量、规模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但在教师队伍质量、结构、配置、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仍面临许多挑战,亟须顶层设计和专门政策予以应对。“目前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基本满足需要,但是高学历层次、教育家型教师相对缺乏。”任友群坦言。
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基础教育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6%,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基础的基础、先导的先导。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程建平表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根本转变,教师队伍质量高低成为我国持续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影响因素。
近年来,名校硕士、博士生进入中小学任教常会引起舆论热议,被认为是“大材小用”。其实,从数据来看,2020年全国初中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比例为4.0%,普通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为11.5%。与之可以形成对照的是,2018年英、法、日、韩、澳等国小学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皆达90%以上,欧盟、OECD成员国初中教师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水平的比例分别为57.0%、45.5%。
何为强师?不只是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指出,强师的目的是强教兴国。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是具有累积性的,如果低层级教育教师不强,那么高层级教育教师再强也较难补救前期教育的累积弱势,因此必须用系统论思维思考强师计划中的“强师”内涵。
“我认为,‘强师’之‘师’不仅指个体意义上的专任教师,更指整体意义上的教师队伍。‘强师’之‘强’不仅指有多么庞大的现任教师队伍和潜在教师队伍,更指这支队伍是否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刘益春认为,“强师”应具有三重内涵:教师队伍体系高质量、教师资源配置更公平以及教师队伍治理机制有活力。
打造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投入力度,目前有215所师范院校、500多所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培养,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
强师计划明确提出,要以高水平师范院校为引领,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打造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与该校教育学院院长周彬认为,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应该在3个方面持续发展并有所突破:一是提升师范生的学科理解力与学科素养,实现从学科知识传授者向学科素养培育者的转变;二是提升师范生的学术素养与综合素养,保证师范生有更高的学术品位和人生站位;三是培养师范生的智能素养与未来参与能力,保证师范生从教后能够较好地适应未来教育。
优秀的师范生应该是怎样的?梅兵和周彬给出了这样的阐释:善良、正直且有浓厚家国情怀的人,对学科知识有着全面而又深刻理解的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者。
梅兵和周彬认为,国家高水平师范大学既要培养高质量的师范生,也要积累并提炼培养高质量师范生的办学经验和育人模式,还要在教师教育研究、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和教师教育智库建设上有所建树。
强师计划给师范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刘益春指出,师范院校要担起责任,政府也要在“强师”上发挥好资源配置、政策引导和统筹协调的作用。
他建议,在资源配置上,政府还需加大教师教育投入力度,确保师范生生均拨款保持在较高水平。
同时,高水平的教师教育必须以高水平的学科发展来支撑。当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地方政府也出台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双一流”建设项目,各级政府可以将这些重点建设项目资源向教师教育倾斜,把教师教育学科建强做优。
强师之强还在于教育资源公平配置
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团队在20多个省份100余个县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基础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很大进展的同时,各地教师队伍结构与质量存在明显差异,欠发达地区的教师“招不来、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依然突出。
刘益春强调,强师之强,关键在于公平,教师资源公平配置的基本前提是办好师范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即“把蛋糕做大”;教师资源公平配置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优秀教师吸引机制,让所有学校都能招聘到优秀教师,即“把蛋糕分好”。
“高质量发展是在均衡基础上的高质量,必须把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任友群介绍,2021年教育部启动了“优师计划”,加强教师的定向培养输送。该计划的服务对象是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为这些县定向培养本科层次的师范生。任友群表示,预计2022年部属师范大学的“优师计划”招生人数还会进一步增加,同时还要继续鼓励各地方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依托省内优秀的师范院校、师范专业,为边远贫困地区培养公费师范生,更好地为乡村学校按需培养基础教育教师。
在教师职业发展上,从2010年开始,国家实施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校长的专业发展。任友群说,“十四五”期间,国家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进教师精准培训改革,提高教师培训的信息化水平,重点开展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骨干教师、校长的培训,以实现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全覆盖。
“十四五”期间,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和中小学教师发展协同提质计划启动实施,一批高水平的师范大学组团帮扶30余所地方薄弱师范院校,提升欠发达地区教师的培养输送能力;高水平教师发展机构组团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师发展机构,提升本土化教师专业发展“造血”能力。
“我们希望更多真正乐教爱教的有志青年能够读师范、当老师,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教书育人,承担振兴乡村教育事业的时代使命。”任友群恳切地表示,“师范院校要永远做乡村任教毕业生的坚强后盾,持续关注、跟踪毕业生的专业发展,特别是那些到艰苦贫困地区任教的毕业生,培养造就支撑欠发达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