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25日 星期一
提升国际话语权
培育高校智库金牌学术外宣官
◎田 源
视觉中国供图

    我国高校智库的国际话语权还相对不足,熟悉国际表达方式、善于对外发声的高校智库专家仍较为匮乏。这一现实短板与我国大国外交、科技强国的迫切需求存在矛盾,亟待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补强。

    高校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主力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伟大实践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智库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等重大决策举措,推动高校智库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们仍要清醒认识到,我国高校智库的国际话语权还相对不足,熟悉国际表达方式、善于对外发声的高校智库专家仍较为匮乏。这一现实短板与我国大国外交、科技强国的迫切需求存在矛盾,亟待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补强。

    高校智库肩负抢抓国际话语权的使命

    所谓国际话语权,泛指一国在国际舞台上发表意见的权重及影响力。国际话语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指标,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争夺的核心资源。

    首先,国际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家间竞争早已不限于经济等硬实力的比拼,以国际话语权为代表的软实力较量,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只有掌握国际话语权,才能拥有更多的国际主动权、发言权和影响力。以科技领域为例,对国际话语权的掌握,与对全球科技发展进步的主导休戚相关。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和科技实力早已稳居世界第二,争取与国家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既是现实所需,更是历史必然。

    其次,国际话语权是参与全球治理的关键保障。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始终致力于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然而,部分西方国家为维护自身霸权地位,依仗其国际话语权优势,对我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贡献极尽造谣抹黑之能事,一再对我国参与的全球治理进行干扰和破坏。譬如,在科技领域,长期对关键核心技术搞“卡脖子”封锁和“使绊子”打压。为此,只有掌握国际话语权,才能不断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支持、拥护,更好地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最后,抢抓国际话语权是高校智库的职责使命。高校智库以科研人员为主体,以科研平台为依托,在科技创新、学术研讨、对外交流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智力和人才的重要集散地,参与国际间沟通协作也是高校智库的职责。同时,相较于官方智库,高校智库处于相对中立、客观的第三方地位,由高校智库抢抓国际话语权,有利于减少和避免国际摩擦,有利于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互信,有利于更好传播中国好声音。

    我国高校智库国际话语权亟待提升

    近年来,高校智库发展迅猛,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中坚力量,在服务国家战略决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国际话语权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话语能力存在短板,高校智库国际发声的影响力偏弱。我国高校智库规模不断壮大,但尚未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传播体系。在主流国际会议、论坛上的发声频率偏低,形成实质影响力的更少。一些高校智库专家不善于与国际媒体打交道,面对突发国际舆论的主导能力明显不足。部分高校智库专家参与国际发声,宏大口号多、理性分析少,观点相对陈旧滞后,难以引领国际舆论导向。部分智库专家的成果偏重于政策解读,习惯等主流认识形成、问题态势明朗后再发言,少有对未来发展态势的引领预判。同时,国内高校智库成果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影响力逆差”。我国高校智库鲜有用国际社会能听得懂、听得进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案例,国内著述在国外市场保持畅销的为数不多。

    二是激励导向存在偏差,专家参与国际发声的思想动力不足。“破五唯”教育评价改革,打破了旧有的论文、课题包打天下的单一化评价体系。但在多数高校,核心期刊论文、国字号项目仍占据绝对考核权重,智库专家参与国际发声未被纳入正式评价指标。学术界对于学者从事智库服务、对外发声也存有偏见,认为写几千字的咨政建议与动辄数万字的论文或专著相比是“小儿科”,严重忽视了参与国际发声的实际贡献。目前,国内积极参与国际发声的高校智库专家数量有限,且主动性、积极性明显不足。

    三是智库梯队老龄化明显,亟待挖掘青年专家潜力。我国高校智库专家队伍的“老龄化”问题突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的研究数据显示,国内一流高校智库中以研究国际问题为主的研究机构负责人以“50后”“60后”为主,“70后”较少,“80后”更是凤毛麟角。

    多举措助力高校智库发出“中国强音”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严峻。新形势下,惟有充分激活高校智库职能,奋力抢抓国际话语权,才能为我国的高质量发展占得先机。

    一要整合高校资源,形成高质量国际发声智库矩阵。建议由教育部门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对近5—10年各高校智库国际发声情况加以统计,摸清高校智库专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等底数。对各高校智库人才进行资源整合,按洲际、国别及研究领域的不同,分门别类建立专门智库,并形成集群化的国际发声智库矩阵。打通高校智库与国家部委之间的沟通渠道,密切在重大、敏感国际议题上的配合协同,形成高质量、强有力的国际发声。

    二要吸收新鲜血液,构建高校智库青年专家生力军。建议科技部门带头吸纳包括青年群体在内的智库人才,组建“智库专家朋友圈”,采取“借调”“挂职”等方式,定期从各高校智库遴选部分青年学者,参与专项国际发声“实战”。外交部门可采取聘用方式,以“顾问”“访问学者”等头衔,选拔部分高校智库青年学者到海外使领馆派驻,着力培养一批专司具体国际事务或行业的智库人才。同时,建议各高校智库聘任部分部委专家等兼任研究员,壮大高校智库国际发声实力的同时,实现对青年生力军的传帮带,培养一支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且信得过、用得上、靠得住的青年智库专家生力军。

    三要强化激励引导,重点培养“金牌学术外宣官”。教育部门应进一步优化高校教育评价标准,切实提升国际发声成果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彻底破除职称、论文、人才帽子等门槛限制,鼓励引导各高校对作出重大贡献的智库专家,开通授予职称和人才称号的绿色通道,着力培养一批“金牌学术外宣官”。国家网信部门可选取部分成熟高校智库展开试点,为部分政治素质过硬、国际影响力较大的专家开通国际账号,为其在境外网络平台上发声提供保障。此外,各部门可立足自身职能,定期组织相关领域智库国际发声成果的评选活动,对成绩突出的智库和专家授予专项奖,以提振智库专家参与国际发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系天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