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20日 星期三
扎根军事一线,为科研工作找准“靶子”
◎吴 敏 本报记者 张 强

    3月下旬,岭南某训练基地机翼飞旋、硝烟弥漫。武警部队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裴雪丹带领科技创新团队,攻克了现役装备“+智能”和新研装备“智能+”等多项技术难题。

    拿着最新测试数据,裴雪丹说:“双脚沾满演训场的泥土,双眼紧盯反恐一线任务,才能紧贴实战、服务部队,让科技创新同部队建设发展接好轨、对准焦。”

    相隔千里之外,该院研究员王亚奇已在南海海岛部队代职10个多月,帮助部队解决了通联不畅、信息安全等技术难题。

    “扎根任务一线,我了解到部队更多更迫切的技术需求,为科研工作找准了‘靶子’。”王亚奇说。

    战场需要什么,科研重心就瞄向什么;战斗力瓶颈在哪里,科研力量就攻关到哪里。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武警部队研究院坚持开门搞科研,多个院士专家团队分头深入不同地域、不同任务、不同规模的演训一线,梳理相关装备体系,确立了武警部队首个创新工作站主题方向,促进了课题项目与部队任务的有机结合。

    “作为武警部队重要科研力量,我们调查研究到一线、科技创新到基层,常态组织创新团队奔赴各类型任务部队和院校,推动多学科综合、多领域交叉、多专业融合的专家力量组团出战,着力打造了横纵高效、互联互通的‘矩阵式’科研模式,建立了‘小核心、大外围’科研力量体系,梳理出了数百个影响和制约战斗力生成的现实问题。”该院政委张永强说。

    某装备体系项目研究中,该院针对任务部队现有装备数量较少、对抗能力不足、信息支撑能力较弱等问题,对装备体系进行梳理分析、深度探究,对重点项目进行集中攻关,有力地推进了该系列装备体系化发展。

    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某型应急机械化桥”总体方案论证任务后,该院从实战角度出发,创新提出设计理念。最终,该型应急机械化桥较传统桥型减重50%,系统造价降低70%,维护成本和工作量降至10%,为科学抢险、高效抢险、安全抢险提供坚强支撑。

    “军事科研要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形成快速解决备战打仗实际问题的顺畅通道。”该院院长邵冰介绍,组建4年来,该院先后承担550多项科研任务,组织20余批次应急应战专项调研,参与数百个全军和武警部队重大课题研究论证。先后有6项课题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9项成果获国家专利,并连续3年被武警部队表彰为军事理论研究先进单位。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