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14日 星期四
为研究、保护这种特殊地貌
他们将课堂搬进了丹霞之间
郭福生带领团队在丹霞地貌区调研受访单位供图

    郭福生及其团队在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的基础上,以丹霞地貌等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旅游规划为起点,创建了“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本科专业,2020年列入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

◎本报记者 魏依晨 通讯员 陈晶晶

    “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丹霞”二字总能让人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2010年8月,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以及江西龙虎山、龟峰和浙江江郎山组成的“中国丹霞”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中国丹霞地貌学者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把在我国命名的丹霞地貌作为一种特殊地貌类型推向世界。

    如何创新性地研究丹霞、保护丹霞?东华理工大学干脆将课堂搬进了丹霞之间。

    踏遍“丹山” 完善丹霞地貌学科体系

    近日,作为中国丹霞入选《世界遗产名录》10周年的纪念作品——《漫话丹霞》一书正式面世,“翻山越岭苦中有乐;既从事地质研究,又服务于旅游开发……与丹霞结缘40年,这本书可谓道尽了我的丹霞情怀。”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郭福生教授感慨道。

    从丹霞地貌爱好者到著名专家,数十年来,郭福生带领团队在不同丹霞地貌区建立教学实习和科学研究基地,成立了“丹霞地貌研究所”。他带领团队走遍龙虎山、龟峰的每一道山梁、沟壑;首次利用遥感数据解译丹霞地貌,建立了南方湿润地区丹霞地貌的遥感影像特征和解译标志;查明了203处江西省丹霞地貌,数量为全国之最;他以信江盆地为例,发现红层盆地岩相空间差异对丹霞地貌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从而修正了丹霞地貌演化模式;首次提出并论述了丹霞地貌成景系统、串珠状洞穴和丹霞作用概念,为丹霞地貌学科体系增添了创新性成果。

    中国丹霞申遗成功后,郭福生发现国内偏重对丹霞地貌的旅游开发,而遗产保护和科学研究工作比较欠缺,这样不利于学科发展和景区可持续发展。他率先带领团队在龙虎山、丹霞山等地开展研究,制定加固和避让等多种措施,为遗产保护和游客安全保驾护航。

    学无止境,学术争论催生科研创新。如何真正定义咱们中国的丹霞地貌?西北干旱区红层地貌能否称为丹霞地貌?……郭福生团队从地壳演化历史角度重新厘定丹霞地貌定义,将形成丹霞地貌景观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统称为丹霞作用,相关成果发表在地球科学领域权威期刊《地质学报》上,引起较大反响。

    此外,该团队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会上频频发出中国声音,有效助推中国丹霞地貌走出国门。该团队还查阅了大量古地理环境资料,将以峡谷型丹霞为主的西北干旱区丹霞地貌命名为“黄土覆盖型丹霞”。“丹霞地貌一词最早出自哪部文献?陕北地区在黄土堆积之前,下面的红层有没有经历过温暖潮湿气候下的风化作用……”这是郭福生曾在“丹霞地貌研究专家顾问”交流群里的一连串发问。西南大学丹霞地貌研究专家闫罗彬啧啧称赞:“这支务实、严谨又如此有情怀的团队,他们的科研成果必将‘万山红遍映丹霞’。”

    “双红”融合 让地学科普知识更入心

    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山峰,赤壁丹崖林立成群,宛若一座座赤色城堡……丹霞地貌发育区融入了不少红色文化基因,“丹霞红”与“革命红”有机融合,郭福生团队借势提出发展江西“双红旅游区”的新模式。

    江西赣东北和赣南地区是丹霞地貌景观密集分布区。其中,被称为“红都”的瑞金,是集赤壁丹崖自然风光、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旅游资源于一体,具有鲜明“双红”旅游特色的丹霞地貌景点。瑞金作为“双红”旅游的首选地,不仅可以让游客近距离、全身心地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还可以让地学科普知识更好地入眼、入脑、入心。

    2021年,郭福生团队负责申报的“宁都县大洲塘地质文化村”和“龙虎山丹霞地貌探秘”分别获批中国地质学会“全国首批地质文化村”和“第一批精品研学路线”,展示了“双红”旅游在强化科普教育和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作用。

    此外,该团队还长期开展丹霞地貌及其保护利用的科普教育、遗产管理人员和导游的专业知识培训,先后出版《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走近地球科学》等科普读物9本、专著和教材6部,发表丹霞地貌论文100余篇。其中,《丹霞山地学实习教程》不仅是东华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等校地质、地理、生物、旅游地学专业学生的野外实习教材,也是普通游客乐于翻阅的工具书。

    学科交叉 打造新工科人才“蓄水池”

    丹霞地貌是地学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和科研的天然试验场。该校教师每年都会带着研究生和本科生前往不同的丹霞地貌基地开展野外教学和科研工作。“野外实习不仅让我们大饱眼福,有效提高了学习兴趣、拓展了专业知识,也使我们对景区建设、管理,以及遗产保护工作等方面有了全方位了解,实践工作能力得到锻炼,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基础。”该校地理学专业三年级硕士研究生陈欣兴奋地说道。

    科研深耕耘,教学结硕果。在新工科教育改革方面,该团队注重通过科教融合、学科交叉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他们在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的基础上,以丹霞地貌等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旅游规划为起点,创建了“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本科专业,2020年列入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开辟了“地质+地理+旅游+规划”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在该专业办学过程中,郭福生团队主推与龙虎山、龟峰、石城、丹霞山、江郎山、泰宁等丹霞地貌景区开展合作办学,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和产学研实习基地。基地不仅能够满足地学相关的实践教学需要,还可供师生进行科学研究和景区规划工作,提升园区科研水平,服务园区景观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就如同丹霞地貌的成景过程需要以红层为基础加上内、外动力融合一样,人才培养亦如此,只有经过雕琢刻磨,才能够成为成片陡峭崖壁上那一抹最艳丽的赤红。”从野外到课堂,郭福生致力于打造“红色+”(丹霞地貌+红色文化+红色课堂)育人新环境,他以亲历者身份讲授的《丹霞与人生》课程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踏遍丹山40年,郭福生团队扎根南方典型丹霞地貌发育区,跋山涉水以破解丹霞地貌形成原因和演化机制为初衷,在丹霞地貌资源调查、形成机制、旅游开发、学科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将其融入地学新工科人才培养中,凸显了该校“大地学”办学优势。“我们要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打通旅游地学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郭福生满怀信心地说道。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