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12日 星期二
智慧养猪挑战生产极限 万亿级食品产业链在这里崛起

【大食物科技面面观】

◎本报记者 乔 地

  实习记者 孙 越

    猪粮安天下。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充足的粮食产量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2021年,河南生猪存栏4392万头,生猪出栏5802万头,分别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三位。从“猪王”牧原到“肉王”双汇,一幅现代农业产业新图景正在中原大地上徐徐展开。

    智慧养猪——“猪舍里来了机器管家”

    走进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余关镇大花岭的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想象中“养猪场脏乱差”的画面并未出现。在这里,猪住上了楼房,机器人成了管家,智能饲喂系统按需自动下料,猪群悠闲地进食,集成各类摄像头、传感器的智能巡检机器在猪舍内巡检,监测环境数据和猪群生长情况……

    “牧原的生猪生产线挑战了养殖密度、物流成本、产出效率三个极限。”牧原总裁助理袁合宾说:“新型智能猪舍能实现防病、防臭、防非洲猪瘟的有机统一;5G全覆盖,生产运营智能化,喂料、猪群监测、病死猪清理、粪污清理、保洁、控温、控湿等全部由机器人完成。牧原的生猪生产线‘送进去的是饲料,产出来的是猪肉。’”

    当前,牧原集团已形成以生猪养殖为核心,集饲料加工、种猪育种、商品猪饲养、屠宰加工为一体的猪肉产业链。与此同时,从温氏股份、唐人神到新希望,河南市场接连迎来省外养猪企业的布局,河南生猪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智慧育种——自主研发 布局“种子计划”

    资料显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和生猪生产国,平均每年要吃掉7亿头猪。然而我们日常餐桌上的猪,90%都有引进品种的血统,2020年,我国从国外引进种猪数量高达两万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良种是保障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自1999年开始,牧原就开始布局种猪育种的“种子计划”,坚持自主育种和价值育种。“牧原建立了轮回二元育种体系,采用种猪性能测定、性能选育、选配等技术手段,持续选育优秀基因,提高种猪繁殖性能、生长性能,形成了遗传性能稳定、适应性强、综合效益好的种猪,不仅改善猪肉品质,更为消费者提供了瘦肉率高、五花夹层好、口感香嫩的猪肉,同时提高了养猪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袁合宾骄傲地说,当前,牧原已摆脱了对进口种猪的依赖。

    据了解,牧原集团现拥有专业育种人员1700余人,以及规模居前列的核心种猪群。为不断优化“猪芯片”,牧原集团还建立了猪肉质量控制实验室,通过加入全国“猪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借助高校及研究所的技术力量,进行育种方面的研究。

    智慧加工——“吃得好”更要“吃得香”

    在双汇集团漯河屠宰厂屠宰分割车间,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有序运转,一头生猪被分割成200多种产品。

    在肉制品加工生产线, 16台AGV机器人通过MES系统,在激光定位、智能避障等技术支持下,高效自动运行;原料从-18℃解冻到-2℃仅需15分钟,快速解冻有效保障肉品质量和口感风味;肉馅在全程真空环境中反复按摩摔打3000多次,追求产品鲜嫩高弹的极致口感……

    美味的背后离不开产品的创新研发。目前,双汇每年新产品销量占到10%以上,拥有200多种冷鲜肉、1000多种肉制品的产品群,双汇冷鲜肉、香肠、火腿、培根、中式酱卤等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这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双汇通过产品的持续创新,让大家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香”。

    上下游联动——万亿级食品产业链“强在猪肉、不止猪肉”

    “猪产业链”牵起的不仅是养殖和屠宰,更带动了上下游的粮食种植、饲料生产和农机装备制造、肉食品加工等产业。2020年,河南食品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14.9%,超过排名第二的装备制造业。“强在猪肉,不止猪肉”,河南万亿级食品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驻马店市西平县依托畜牧机械制造,已成为全国较大的畜禽养殖设备生产基地;生猪生产带动了生猪饲料企业进军河南,为生猪产业提供“强支撑”;依托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和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河南汇聚了众多速冻企业巨头,如三全、思念、科迪等,河南成为“中国速冻之都”。

    “河南将以食品工业为牵引,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达成大食物安全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