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碧绿,清水潺潺。
3月22日,第三十届“世界水日”、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主场活动在湖北十堰举行。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从每一条河流、一片田地、一座村庄抓起,科学统筹,大力治水、护水,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
不让一滴污水流进水库
“看,这河水多清,环境多好,走着多舒适!”3月21日下午,在十堰市泗河流域马家河畔,李建军牵着小孙子,在绿意盎然的河边散步,“过去河水又脏又臭,大家都绕着走,现在治理好了,哪天不来转转还怪难受呢!”
2011年,汇入丹江口库区的12条河流中,神定河、泗河、剑河、犟河、官山河5条河流水质不达标。
为啃下这个“硬骨头”,2012年以来,十堰科学编制出5条不达标河流治理方案,大刀阔斧进行整治。
“这是神定河流域的第6座大型污水处理厂。”在施工现场,十堰市环科所所长畅军庆细数神定河上现有的污水处理设施:3座生活污水处理厂、1座尾水深度处理水质净化厂、1座微污染河水水质净化厂。
神定河全长53公里,流经中心城区,是一条重度纳污河。
今年1月,十堰计划再投24亿元,实施33个项目,至2025年,让其水质达Ⅲ类。
十堰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夏涛介绍,“五河”入库水量不到丹江口总水量的1%,但十堰付出100%的努力,投入超百亿元,实施截污、清污、减污、控污、治污等五大工程,“不让一滴污水流进丹江口水库”。
退捕渔民变身库区护水员
22日,在湖北丹江口水库江口段,细雨绵绵,罗天志等5名护水员撑着小船,及时清理江面漂浮物。
网箱养殖取缔后,罗天志被聘为“护水员”,每周一、周五定期上岗,沿库区岸线拾拉白色垃圾和打捞漂浮物,家里还有20亩柑橘园需打理。
“除了清漂,还有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巡护,劝导不文明行为。”罗天志说,自己的工作就是保护一江碧水、造福子孙后代,挺满足。
江口村党支部书记詹国栋介绍,该村地处丹江和汉江交汇处,沿库区岸线长达110公里。此前,村民多以养鱼捕鱼为生,最多时江面上有4000多个网箱和73个库汊养殖。
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全市有库岸线2137公里,各类水域面积93万亩,其中丹江口水库(丹江口市段)水面68万亩。
2014年以来,该市打响网箱、库汊清理取缔攻坚战,拆除养殖网箱12.1万只435.65万平方米、库汊726处10.75万亩。
丹江口市相关负责人介绍,除发展生态产业、转岗就业、外出务工安置外,对年龄偏大,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就业的退捕渔民,开发一批护水、护渔、保绿、保洁等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
科技助力堵截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为此,十堰成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领导小组,组建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省级创新团队,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有序推进提供科学指导。
在全市实施以茶叶、中药材、林果、草牧业、蔬菜、水产(饮品)业为主的“61”产业强农计划,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600万亩。
十堰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绿色有机农业优化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增收,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从源头有效阻控了农业面源污染。
同时,十堰与中国农科院达成技术创新战略合作,与清华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知名院校建立技术合作开发机制,对农业面污防治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提出了农业面污治理十大重点技术。
创新污水治理技术,全球27种先进污水处理工艺在这里得以应用,十堰也被称为全球污水处理工艺“博物馆”。
实施雨污分流技术,创新点源污染治理技术,实现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环境影响评价和重点企业排污口在线监测的全覆盖。
十堰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十堰将坚持“治污、降碳、添绿、留白”,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确保丹江口库区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