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于3月13日顺利闭幕。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18枚金牌、20枚银牌、23枚铜牌,在金牌榜、奖牌榜居第1位,取得了我国参加冬残奥会的历史最好成绩。
“超越自我比获胜更重要”“我看不清世界,但我想让世界看到我”,比成绩更闪耀的,是赛场上运动员们的精神。
中国残联理事、体育部主任、代表团秘书长赵素京表示,中国体育代表团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书写了中国残疾人冬季运动的新篇章。
他们百折不挠、惊艳世界的背后,是中国残疾人事业蓬勃发展培育出的沃土。
从6.8%到23.9%,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参与到竞技体育运动当中。与此同时,群众性体育运动也发展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
为鼓励帮助残疾人融入“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自2016年起,我国连续6年举办“残疾人冰雪运动季”,参与单位由最初的14个省级单位发展到现在的31个省(区、市)。此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体育部副主任勇志军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参与冰雪季运动的残疾人达30万人次”。
2022年3月,我国首次发布《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和权利保障》白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残疾人健身示范点累计建设10675个,为43.4万户重度残疾人提供了康复体育进家庭等服务;全国残疾人社区文体活动参与率由2015年的6.8%持续提升至2021年的23.9%。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举办北京冬残奥会一定会进一步唤起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我们要促进残疾人充分参与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这是对残疾生命的尊重和鼓舞。我们要为残疾人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一起向未来,多方发力推动残健融合
邢益凡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1级学生,6个月大时他被确诊为渐冻症。为帮助他顺利入学,学校专门准备了带有独立卫浴、可供家人陪读的爱心宿舍。
他的经历并非个案。
2020年底,国家现行贫困标准下71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如期脱贫;2021年,中国821.4万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随着国家不断织密兜底保障网、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推动残疾人就业,越来越多残疾人正融入社会生活,也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严家蓉说:“无障碍环境不仅是保障残疾人朋友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条件,也会给我们身边的老年人、伤病员乃至健全人带来更多安全和便利,对全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冬残奥会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树立了标杆。
外骨骼机器人助力火炬传递、打造“冬奥手语播报数字人系统”、赛时网站采用无障碍模式……此外,通过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北京市完成33.6万个点位改造,基本实现首都功能核心区无障碍化。
北京冬奥会志愿者中有19名残疾人志愿者,其中12名同时服务于冬残奥会;565名冬残奥会火炬手中,残疾人占总数的21%;听障舞蹈演员与健全人舞蹈演员默契配合,共同演绎《冬残奥圆舞曲》……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成为展示我国推动残健融合的一个窗口。
目前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在全社会共同支持保障下,越来越多残疾人正在过上“普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