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的一系列任务和目标,要求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的一项战略举措。要实现这一系列工作目标——无论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还是农民增产增收,抑或是推进乡村建设,其根本上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广与运用。
加强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中国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有限,粮食播种面积很难大幅度增加,发展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两手抓,在落实耕地保护硬措施的同时,强化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单产水平,这是过去保证粮食安全的主要经验,也将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事实上,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带动了农业产业新的绿色革命,也为粮食增产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只要抢抓机遇,强化粮食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就一定能为粮食增产增添新的动力、提供新的潜力。
具体而言,首先要推进农作物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加强优质高产专用粮食品种培育,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强化精准鉴定评价。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集中建设育苗工厂化设施。其次要加快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要全面梳理短板弱项,组织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业环境治理、农业产后加工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再次,要加强农机装备工程化协同攻关,加快大马力机械、丘陵山区和设施园艺小型机械、高端智能机械研发制造并将其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予以长期稳定支持,提升农业机械化和装备化水平。鼓励发展工厂化集约养殖、立体生态养殖等新型养殖设施,推动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智能化等设施装备的技术研发应用。还要加大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农村、水利、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增强极端天气应对能力。
转化应用科技成果,确保农业效益
农业效益是保障农业生产者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提升农业效益也离不开农业科技。要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我国当前还存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低的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符合农业科研和转化应用规律的稳定支持机制尚未形成。农业具有显著的长周期性、自然属性、市场属性,还关乎人类健康等,我们既要尊重农业科研规律,坚持农业科研的基础性、公益性定位,又要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的激励机制。
首先,需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平台;其次,要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支持高校和国家公益性科研机构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服务、科技支撑;再次,要完善和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最后,要研究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政策,建立健全商业化科技体系,支持市场主体、龙头企业的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科技发展,提升农业效益。
要依托科技,提升农业全产业链的价值,提升农业行业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要开展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促进农副产品直播带货规范健康发展,提升农业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现代科技赋能,让乡村更宜居宜业
实现乡村生态美丽、宜居宜业的目标,也离不开现代科技的运用。首先要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智慧农业,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要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要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加快推动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要将符合要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范围。
其次,要加强民生科技的研发和推广。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巩固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成果,具备条件的地方可推广水冲卫生厕所,统筹做好供水保障和污水处理,不具备条件的可建设卫生旱厕。要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要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治理人口集中村庄,在生活污水不适宜集中处理的乡村推进小型化生态化治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要加快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加强村庄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建设,推进就地利用处理。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改造,配套完善净化消毒设施设备。深入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要完善农村房屋建设标准规范,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推进农村光伏、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建设。
再次,创新发展农业农村绿色科学技术,促进乡村生态振兴。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农膜科学使用回收,支持秸秆综合利用。要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积极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草原休养生息工作,支持林区、牧区发展和林农、牧民增收。研发应用减碳增汇型农业技术,探索建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要探索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创新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开展农业绿色发展情况评价,利用农村的青山绿水积极发展康养事业,落实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