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某旅推出系列举措,大大激发了基层官兵的创新创造热情。短短数月,一批源自官兵的小发明小创造,便如雨后春笋般应用在训练演练中。
春节前夕,深山腹地,战车轰鸣,火箭军某旅一场发射演练激战正酣。令人惊讶的是,这次演练几乎成了该旅群众性创新活动的集中展示——气象数据自动处理软件、技术阵地数据判读软件、发射车占领阵地灯带辅助法……一批官兵自主研发、有效提高训练和作战效能的小发明小创造,成为提升该旅战斗力的“倍增器”。
事情要从几个月前的一次演练说起。
那次演练中,某发射营十连派出启封阵地的先遣分队“遇袭”而丧失战斗力。千钧一发之际,该营九连官兵主动请缨,要求派出先遣分队接替十连完成阵地启封任务。
面对“敌特”袭扰、卫星临空等接连特情,在只剩一半时间的情况下,作为预备队的九连派出的先遣分队沉着应对,有效处置,并最终在极短的时间内成功启封阵地。
“除去车辆机动和导弹发射准备的时间,启封阵地时间非常有限,你们是如何做到的?”复盘会上,面对导调组人员的提问,负责指挥分队行动的九连连长潘治宇揭晓了答案。
原来,这都归功于该连探索形成的“阵地快速启封法”。利用这种方法,无须“全域清障”就可快速完成满足发射需要的阵地启封,不仅大幅缩减阵地启封时间,也使完成发射后的阵地伪装变得更为快捷。
听完潘治宇的介绍,十连连长冯志浩显得既高兴又难受。高兴的是发射演练在新战法下取得圆满成功,难受的是曾经被他们验证并丢弃的战法,竟成了此次演练反败为胜的关键。
在那次演练的一个月前,十连发射号手、四级军士长金猛突然找到连长冯志浩,提出快速完成阵地启封、缩短发射准备时间的构想。但由于在几次验证过程中出现“险情”,他们只得将新战法搁浅。
但令冯志浩没想到的是,在一次连队战法经验介绍中,这一失败案例竟引起了潘治宇所在连官兵的极大兴趣,为此他们还专门成立了攻关小组,由几名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骨干带头研究。经过数十次的反复摸索和演练,这一战法最终被该连官兵成功探索了出来。
复盘会上,“阵地快速启封法”自然成了焦点。大家除了称赞战法的巧妙和实用,对战法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也提出不少真知灼见。这让该旅领导不禁反思:官兵们研究出的简单实用的创新战法,缘何得不到广泛应用?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创新被埋没?
讨论中,该旅领导深刻认识到,基层官兵身处军事斗争准备最前沿、战斗力建设链条最末端,对装备性能、组训方式和战场需求了解最透彻,对装备操作改进空间、训练存在的短板弱项等问题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
“只有鼓励创新、大胆求变,才能推动战斗力不断跃升。”该旅相关负责人说。
为此,他们在推广“阵地快速启封法”、通报表扬参与战法改进官兵的同时,在全旅积极开展“三小”革新活动,出台制度规定,鼓励基层官兵提出创新意见建议,并由技术室进行可行性论证与一对一帮扶;集思广益,建起集机械加工、编程设计、电路制作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科研革新室,指派技术室工程师常态值班,为基层官兵创新创造提供硬件支持与技术指导。
系列举措大大激发了官兵创新创造热情。短短数月,一批源自官兵的小发明小创造,便如雨后春笋般应用在训练演练中。
“面对基层创新‘富矿’,各级带兵人要充分尊重官兵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提高官兵科技素养,激励官兵立足本职岗位创新创造,让科技创新在基层蔚然成风,为打赢插上腾飞之翼。”该旅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