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玉米种质资源保存数量和创新利用低、育种创新能力弱、突破性品种少、核心竞争力不强等产业发展“硬伤”,近日,甘肃省出台《振兴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成立由甘肃省省长任振鹤任组长、两位副省长任副组长、各相关厅局长及地州市一把手担任成员的振兴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建设领导小组。
如此高规格、多部门、大力度的联手,显示了甘肃省“破题”玉米种质资源发展,用小玉米粒筑起保障国家玉米大田供种数量和质量安全及国家粮食安全的“金色堡垒”的信心和决心。
政策加持,守好农业“芯片”
此前召开的振兴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座谈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玉米遗传育种学家戴景瑞,他长期担任着甘肃省内首个种子行业院士专家工作站—敦煌种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首席专家,他认为,甘肃省具有建成高水平现代玉米制种基地的科技支撑、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
尤其是位于甘肃西部的河西走廊和中部的沿黄灌区,具有优越的灌溉条件,适宜建设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水肥一体化玉米制种基地。此次座谈会提出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河西国家玉米育繁制种基地振兴,守护好农业“芯片”。
此次发布的《方案》提出,将重点研发流程化育种+单倍体、基因编辑、转基因、全基因组选择、智能设计育种等前沿高新技术,突破高效诱导、精准鉴别和高效加倍三大单倍体技术等关键环节,完善升级杂种优势,利用育种技术、关键性状的分子选择及改良技术,开发特色优质品种关键性状的优异等位基因或基因组区段,培育早熟、抗逆、耐密、抗倒、籽粒脱水快、适宜机械化的突破性玉米新品种,构建全链条高效育种技术体系。
科研引领,育良种促产业发展
“在玉米繁育方面,重点开展高活力玉米杂交制种生产关键技术、种子活力测试、玉米杂交制种亲本(母本)单粒播种技术、玉米杂交种质量控制技术集成等研究,提高亲本亲和力。”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云玲说。
彭云玲还介绍,在种子装备方面,重点研发玉米品种小区域精量播种、亲本干燥、制种玉米机械化去雄、精细选别、健康检测等关键技术及装备。农田土壤(耕地)保育方面,开展玉米土壤连作障碍防治、地膜减量与替代、重大危险性病虫草害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控、盐渍化土壤修复、土壤保育及有机质提升等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未来,依托甘肃农业大学省部共建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将组建甘肃省玉米育种研究中心,加快推进玉米分子遗传机理、优异等位基因和功能分子标记等基础研究。”彭云玲表示。
同时,依托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将组建基因编辑生物育种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开展基因编辑育种、基因组学、抗逆基因鉴定和功能解析等研究,力争在玉米基因编辑育种技术方面产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创制一批具有市场价值的新品种。
据了解,甘肃还将组建甘肃玉米种业研究院,建立开放、合作、共享和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吸引戴景瑞院士、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新海等国内玉米种业高端人才团队、研发机构、优势企业,围绕甘肃玉米繁育制种产业发展技术问题,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实现研发成果利益共享共用,支撑全省玉米产业发展。
“要综合运用公开竞争、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多种方式,支持省内玉米种业骨干企业牵头,联合组建甘肃省玉米产业企业创新联合体。”甘肃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王芳介绍说,这些举措的目的是推动优异种质资源挖掘、精准鉴定与创新利用,突破新品种创制、配套种业机械研发等领域集成创新。
《方案》提出,到2025年,力争实现引进玉米优异种质资源200份以上、创制玉米优异新种质200份、选育突破性玉米新品种20—30个、培育国内前十强种业企业2—3家、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在全国玉米主产区的播种面积达到5%以上等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