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喝不完的啤酒,说不尽的传奇
小白村
视觉中国供图

    大航海时代

    1521年4月,当麦哲伦在菲律宾走向他人生壮丽的终点时;另一位大人物也迎来平生最大的挑战。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先驱,应邀去皇帝面前答辩,解释他挑起的信仰纷争。

    能安慰焦虑不安的路德的,除了圣经和支持他的几位贵族,就是粉丝送去的一桶好啤酒。1521年,啤酒刚刚迈入了黄金时代。

    人类古老的渴求

    西方人所谓的啤酒,既可以指青岛、百威、科罗娜,也可以指一切谷物发酵成的低度酒精饮料,比如醪糟。

    从中国到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都出土了新石器时期残留谷酒的陶罐。有个说法:原始人类本不缺吃喝,转向农业是因为偶然发现煮熟的谷物放馊了居然挺好吃,吃多了还晕乎乎的,便从此走上了伺候庄稼的不归路。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的陶器,留存了9000年前饮酒的证据。该酒酿造自大米、薏米和某种块茎,是浑浊的、低度的甜饮料,使用了类似今天的酒曲(顺便一提,中国的酿酒酵母后来传到欧洲,和葡萄酒酵母混合成了啤酒酵母)。

    埃及的遗址里常有啤酒罐。5000年前的埃及啤酒厂一次可以酿2.24万升的啤酒。4000年前建金字塔的劳工,每天喝大量啤酒,这暗示他们不是奴隶,而是待遇相当不错的自由人。

    埃及人极爱啤酒,节日喝,平时也喝。啤酒和面包是埃及最大宗的两样贸易品。可惜古埃及花样繁多的啤酒失传了。前几年有个考古发现:350年至550年间,尼罗河畔的成人和儿童的骨骼中有高浓度的四环素——古人酿造的一种有金色菌膜的啤酒中含有这种物质,他们用它来保健。

    啤酒的翻身仗

    古希腊人瞧不上喝啤酒的外国人,认为喝醉了丑态百出。雅典是少有的不酿造谷物酒的地方,雅典人只喝葡萄酒,认为醉得适度,能诞生灵感。

    同样,罗马人也瞧不起喝啤酒的高卢邻居。随着希腊和罗马的扩张,葡萄酒压倒了啤酒。天主教会规定神父要用葡萄酒做仪式。

    不光希腊罗马歧视啤酒,凯撒在《高卢战记》里记载,公元前1世纪的日耳曼人也不允许进口啤酒,因为他们觉得男人喝了啤酒就不能吃苦耐劳,不再阳刚了。

    但6世纪开始,啤酒打了一个翻身仗,夺回了西北欧。这要感谢爱尔兰人。罗马解体混乱时,边陲之地的爱尔兰成了基督教的避难所。后来,爱尔兰的神父去欧洲各地区传教,也带去了啤酒。

    传说一位德高望重的爱尔兰主教,很爱惜啤酒,规定每次分发的啤酒不许洒。某人下酒窖取酒,临时被叫走,忘了塞上木桶塞子。后来大家发现,主教爱惜的啤酒,居然一滴也没有流出木桶。

    种种传奇将啤酒与道德榜样联系在一起,为古老饮料正了名——基督徒喝啤酒完全正当。

    修道院里有好酒

    中世纪,修道院是酿啤酒的主力。瑞士的圣加尔修道院,在820年有1个酒窖和3个酒厂:一个供应客人, 一个供应乞丐,一个供应自己。给自己的酒是滤过的,质量最好。它也成为别家修道院的模版。

    那时候,没有继承权的贵族子弟常被安排进入修道院度过余生。一群有钱的单身汉聚在一起,朝夕相处,有大把时间酿酒与喝酒。816年的亚琛宗教大会上,每人每天可得到550毫升啤酒。修道院的酿酒工艺越来越高超,贵族和平民都去修道院买好酒。

    欧洲人青睐啤酒有几个原因:一是干净,啤酒要用纯净的水,全程保持卫生,才能酿的成(中世纪出兵打仗,要搞清沿路有多少啤酒储备,因为喝脏水死掉的士兵往往比战死的多);二是谷物酵后营养更易吸收;三是香,那时候啤酒百花齐放,本地酿造,新鲜好喝。

    高度数啤酒是修道士专享的福利。普通人喝不到2%酒精浓度的廉价啤酒。麦哲伦环游世界的时候,西欧每年人均消费250升啤酒,这些啤酒大多是些“小甜水”,孩子也能喝。

    据说,布鲁塞尔撒尿的小男孩儿是这么回事:1142年,还是个娃娃的布拉班特公爵,不到两岁就被奶妈带上战场,象征性地统率军队。打仗前夜,奶妈为了下奶喝了不少啤酒,小公爵也喝了一肚子啤酒,并朝向敌营撒了一泡尿。如此蔑视敌军的行为让将士们欢呼起来,最终打了胜仗。

    啤酒花革命

    基因分析显示,今天的工业啤酒酵母大致是在1500年后脱离了野生酵母家族,变得面目全非。比如野生酵母在艰难时期可以有性繁殖,但啤酒酵母因为过得太舒服,只会无性繁殖了;它还丢弃了野生酵母不良风味的基因。

    与此对应的是1500年后德国的啤酒酿造开始现代化,替代了修道院的地位,这与他们坚定使用啤酒花有关系。

    中世纪啤酒参杂了各种香味儿本草,比如杜松子、石楠、松针、迷迭香、接骨木……教会有权垄断啤酒卤料(Grutt)生产,酿啤酒的人必须去指定场所掺卤料——这也是教会的一个财源。

    13、14世纪,越来越多的家庭将蛇麻花(也就是啤酒花)扔进了发酵罐。蛇麻是一种随处可见的藤蔓。它替代卤料不是因为香,而是因为苦——绿色的蛇麻花像个小松果,掰开来有黄色的“松仁”,有苦香风味,可以抗杂菌,让啤酒保质期更长。

    蛇麻花不会让啤酒更好喝,但让啤酒更方便存储和贸易,使大规模生产有利可图。1378年,比利时的卤料啤酒产量还是蛇麻花啤酒的77倍;50年后酒厂却完全转向了蛇麻花啤酒。汉堡市是第一个依靠啤酒花的城市。汉堡市1381年规定,出口蛇麻花啤酒需获得牌照,以确保美誉。

    1487年慕尼黑订立了《纯净法》,并于1516年将其推向巴伐利亚全境。它是现行食品法里最古老和最著名的。它要求啤酒只能使用大麦、水、啤酒花和酵母,非此配方不许叫啤酒。《纯净法》还规定了啤酒价格。如此保障了巴伐利亚啤酒的高质量。巴伐利亚人如此珍视《纯净法》,以至于1871年他们以德意志全境推行《纯净法》为条件,才肯加入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帝国。

    16世纪,马丁·路德掀起的新教运动,让更多酿酒者转向啤酒花,天主教会的卤料钱慢慢就赚不到了。

    延伸阅读

    马丁·路德与啤酒

    德国很多酒馆门口,挂着据说是马丁·路德的名言:“喝啤酒,睡得香;睡得香,不张狂,不张狂,上天堂。”

    路德上大学就常泡酒馆,后来去维滕堡读神学硕士,那里有2200个居民和172个酿酒厂。路德就是在维滕堡教堂大门贴出了爆炸性的《95条论纲》。

    1521年4月,路德去皇帝主持的沃尔姆斯会议上为自己辩护。会上按传统供应葡萄酒。路德的朋友埃里克公爵特意送去一桶啤酒,释放一下路德的压力,路德为此十分感动。在会上,路德坚持立场,从此另立新教。

    1525年,路德和前修女卡特琳娜结婚。卡特琳娜在修道院学会了酿啤酒,她酿的酒常被丈夫称赞。但路德家每年还要购买200块钱的啤酒和300块钱的肉(买面包只花50块)。

    据说路德家里有一个大啤酒壶,他把壶身的三圈花纹叫做“十诫”“教义”“天父”。路德开玩笑说:他一次能喝一壶,同时把这三层道理彻底思考一遍,而他的朋友只能喝到“十诫”。

    有反对者批评路德酗酒(其实并没有),路德反驳说:“在酒馆发呆,去教堂思考,总比在教堂发呆,去酒馆思考好吧?”他确实热爱啤酒。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