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中典型
多年来,丁国如聚焦电磁频谱这一领域,勇于探索创新,潜心教学科研,倾心科技强军,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成果和服务备战打赢的应用成果。
“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电波的滴滴声总是那么急促,主人公李侠慷慨赴死的面庞,让我忍不住热泪盈眶……”近日,陆军工程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丁国如特地去看了我国首部黑白转彩色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丁国如看来,经典永不过时,重温经典就是要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努力当好“电波”新传人。
年轻、有冲劲、肯钻研……这是很多人对丁国如的评价。
多年来,丁国如聚焦电磁频谱这一领域,勇于探索创新,潜心教学科研,倾心科技强军,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成果和服务备战打赢的应用成果。近日,丁国如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
勇闯“无人区”填补国际空白
“登高方能望远,科研学术的顶端,就是打赢未来战争的制高点,军队要想在未来的战场上赢得先机,就决不能把登山的保险绳交给外人。”时隔多年,丁国如都还记得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金龙对他说的这句话。
彼时,丁国如刚参加工作。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瞄准科技高峰发起冲击。经过研究,他将目光投向国际通信科研领域的“无人区”——非线性信号处理与机器学习交叉领域。
由于这个课题过于超前,因此相关研究还是空白,身边同事劝丁国如改变研究方向,但他始终坚信,现实中很多场景都是非线性的,这一交叉领域的研究在军事电磁工程中一定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抱着这样的想法,丁国如不断查资料、找数据、做推演……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终于打通了数学非线性处理和机器学习在电磁频谱领域中的工程应用路径。最终,相关论文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IEEE信号处理杂志》上发表。
在3年后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智能通信领域一位国际著名学者告诉丁国如,他的研究把非线性数学和机器学习与通信信号处理结合起来,在国际上起到了引领作用。
2020年11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立项评审结果,丁国如牵头申报的某项目,获得批准资助。这是该校当年度唯一一项基金重点项目。
“西方国家一直企图在关键领域遏制住我国咽喉。电磁频谱领域是个无形的战场,各国均在此领域展开激烈竞争。我们必须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回忆起最初决定申报时的情形,丁国如说。
要做“顶天立地”的科研人
“军队科技工作者,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在理论上要力求站在最前沿;立地,就是在成果上要接地气,面向部队急需、打仗急用。”这是王金龙院士经常说的一句话。
丁国如坚信,深化教战研战、突出为战育人,是军队教学科研工作最应关注的问题。作为军队科研工作者,必须把服务战斗力生成作为第一使命、第一责任。
2018年,作为陆军首批院校和科研机构当兵代职干部中的一员,他主动请缨来到某合成旅,当列兵、当副营长、开坦克,官兵们都喜欢喊他“教授”。丁国如说:“每次听他们这样喊,内心都有一种‘一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的使命感。”
一次训练中,同坦克的列兵一脸憨厚地问他:“教授,坦克在山上训练,为什么电台时通时不通,您能不能帮我们解决?”这个因地形遮蔽造成的简单问题,却是一个部队实战实训中面临的难点。
“怎么解决呢?无人机中继,可不可以作为复杂地形环境下解决信号传播问题的一个方向呢?”回到学校后,他立刻把想法跟教研室的专家们商量,并得到大家认可。经过研讨,他们提出“某复杂地形下无人机辅助的空地协同通信”这一研究课题。
3年来,丁国如和他的团队调研走访了各个战区任务部队,反复试验、论证和改进。最终,这一课题成了他们研究成果最丰硕的领域之一,相关成果斩获了多个国家和军队级科研奖项,多项技术正在向实战应用转化,得到了部队充分认可。
“在新的起点上,只要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科研工作者就一定能够在与强敌比肩的科技赛道上,跑出打赢的‘加速度’!”丁国如直言,未来不容轻慢,胜利不容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