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冬奥进行时
◎本报记者 华 凌
“冬奥场馆建设处处体现着绿色奥运,在场馆建设中坚持‘建筑节能、建筑节地、建筑节水、建筑节材、保护环境’,所有新建场馆均取得三星绿色建筑设计标识。”11月30日,在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举办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主办城市系列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专场,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丁胜介绍道。
北京冬奥会是推动城市环境改善的契机,也是城市转型升级迈向绿色发展的良机。从申办到筹办,北京市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原则,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与绿色办奥相结合,充分发挥冬奥会筹办对发展的牵引作用,加快推动首都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努力让蓝天绿水青山成为北京冬奥会的靓丽底色。
场馆建设均采用绿色设计和施工工艺
据介绍,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全部新建场馆均采用高标准的绿色设计和施工工艺:国家速滑馆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制冷的冬奥速滑场馆,这一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环保的制冰技术,碳排放趋近于零;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比赛赛道是世界上首条整体加盖遮阳棚的赛道,遮阳棚可以有效降低气候因素对冰面的影响,从而最大限度降低赛道的能源损耗;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施工中采用表土剥离及回收利用技术,减少赛区内的水土流失、最大化减少客土引入赛区、保护原生种子库,减少外来物种入侵的几率。
丁胜表示,在全市范围内,北京严抓“绿牌”工地创建,不断提高施工现场扬尘治理管理水平,为圆满完成环境整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已开展两次“绿牌”工地评选工作,有123项工程被评为“绿牌”工地。
下一步,北京全市房屋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将持续开展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要求项目参建各方严格落实《绿色施工管理规程》各项要求,确保“路面不见土、车辆不带泥、周边不起尘、裸土不外露、黄土披绿装”,进一步加强施工工地扬尘管控、施工围挡规范设置和建筑垃圾治理工作,为举办奥运盛会提供坚实的城市环境保障。
市民“蓝天”幸福感显著增强
“‘十三五’以来,北京市聚焦细颗粒物(PM2.5)污染,深化‘一微克’行动,以超常规的措施和力度治理大气污染,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被纳入联合国环境署‘实践案例’。”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建华介绍。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北京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连年攀升,由2015年的64.2增长到2020年的70.2,增长9.3%,为全国各地低碳城市建设贡献了“北京经验”。
尤其是截至2021年10月底,北京PM2.5累计浓度32微克/立方米,创下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优和在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中最优的“双优”成绩。在其他3项主要污染物中,二氧化硫浓度已连续多年仅为个位数,远优于国家标准,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市民“蓝天”幸福感显著增强。
生态补水吸引一批珍稀水禽留京
冬奥会的举办是推动北京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安全保障的重要动力。
北京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杨进怀介绍:“北京市采取以水为脉,以流域为单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围绕冬奥会取得的显著成绩,可以概括为:在面上,全市425条河道流域实现山清水秀;在线上,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等五大流域实现水系连通、全流域贯通;在点上,围绕冬奥会的场馆和比赛场地实现蓝绿交织、清新明亮。”
据介绍,通过系统化生态补水,北京地下水位连续6年回升,到今年的11月19日,地下水的埋深为16.93米,比今年年初回升4.98米,今年地下水储量增加了25.5亿立方米,实现“藏水于地”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北京河道内水质明显改善,各类污染物浓度指标大幅下降,一些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态功能得到恢复,生物多样性得以增加,黑鹳等一批珍稀水禽成为常客留鸟。水生态健康状况持续改善,主要河湖实现水清、岸绿、安全、宜人,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举办营造了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科技日报北京11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