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听到《糜林》这本书已经出版的消息,心中百感交集。摩挲翻开扉页,是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都是我不曾见过的工作中的父亲。”10月18日,已故果树专家、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糜林同志同名著作——《糜林》在南京发布。女儿糜蓉轻抚着书上父亲的照片说:“照片里的他,眼神无一例外都聚焦在果树上,我有几分嫉妒,转而又释怀,因为这些果树就是父亲眼里的‘孩子’。”
糜林生前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果树研究室主任、研究员。2020年2月18日,糜林因肝癌永远倒在了脱贫攻坚一线的路上,支撑他毕生投身果树研究推广的动力,既源自一名农技工作者对先进技术的求索,更源自扎根土地、热爱“三农”的情怀。
农民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
在日本农文协电子图书馆,糜林至今仍保持着一项记录——日本本土外专家访问阅读量,世界第一。
“我本身就是农民家的孩子,因为看多了农民的苦,才立志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帮助农民致富。”后来,糜林对身边人常常这样说起当年的选择。
农民需要什么,他就研究什么。糜林本是林学专业出身,却因为农民需要,就毅然把果树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作为自己一生的研究方向。
20世纪80年代,镇江农业从大田作物向果树等经济作物转型。那时,水果还是新鲜事物,农民对果树栽培技术更是一无所知。糜林率先从日本引进无花果种苗,开展适应性研究。同时,他刻苦钻研,不断研习最新果树种植技术,不知不觉中就创下了日本农文协电子图书馆的那项纪录。
糜林主持了省、市级研究课题30多项,创新草莓、梨、桃、葡萄等应时鲜果技术50多项,育成果树新品种7个,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3件、省市级科技奖7项……他常对团队里的年轻人说:“国内外好的品种和技术,我们不能照搬,要消化吸收创新反复试验,成功后教会农民用,这样他们就可以少走弯路、减少损失。”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农民经营风险,每引进一个新品种,他们都在基地提前试种研究,再向农民推广。再复杂的技术糜林都能掰开了、嚼烂了讲给农民听。
句容市茅山镇曹庄村村民唐跃进承包了75亩地种梨,由于技术落后,导致果小、核大、味淡,越种越亏。2016年,糜林听说后帮着他改造升级。“有一次,请糜主任来指导修枝,结果下大雨,以为他不会来了。”唐跃进回忆说,“没想到他还是来了,冒着大雨,手把手教我,剪完一棵问我会了没?不会,就继续示范。”现在,他学到了“真经”,每年的收入达到了30万元。
哪里穷他就往哪里跑
一直以来,糜林总是把农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对田地比农户还上心。为乡亲们服务不分昼夜,电话永远24小时开机。女儿糜蓉说:“帮农民脱贫致富是他毕生的追求。”
4年前有个叫窦永敏的种梨大户得了肝病,辗转各地求医,在这期间,他家的30亩梨园从种植到养护都是糜林帮忙打理。如今老窦的身体慢慢好了起来,糜林却因肝病去世了。
糜林这一生,对于农民,从不吝啬时间,对他自己,却极为苛刻。他的大门牙掉了一颗,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也没时间补上;2019年10月体检后,医院催促复查他却抽不出时间,他把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给了农民。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苏考察,专门来到糜林指导搭建的高架草莓连栋大棚,看到长势喜人的草莓,语重心长地说,“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糜林备受鼓舞、信心倍增。
这些年,为了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哪里穷糜林就往哪里跑,贵州沿河县、新疆克州、重庆万州等几个极度贫困县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科技成果也跟随他的足迹推广到中西部地区4个省、17个县,累计培训农民16万多人次,帮助农民增收10亿多元。
“我们要帮农民想想办法。”是糜林的口头禅。
“会了吗?”每次技术指导,糜林都会习惯性地问果农,如果不会,他再从头示范。
“有我在,你放心!”当农户遇到困难时,糜林的一句承诺就是农民心中的“定海神针”。
靠着过硬的技术和不变的初心,糜林成了农民有求必应的“百宝箱”“不专一”的专家和停不下来的“陀螺”。当地农民,无论认不认识糜林,只要得到他的手机号,就得到了一个有求必应、随叫随到的“果树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