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
创新创业教育从“小众”向“大众”转变,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理念更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教学管理制度革新,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勇于挑战、擅于创新、具备创业精神的新一代青年。
吴晓波
浙江大学教授
近日,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互联网+”大赛)冠军争夺赛在南昌大学落下帷幕。本届大赛共有来自121个国家和地区、4347所院校的956万人参赛,总计有228万个参赛项目。
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观看了冠军争夺赛,参观了成果展。她勉励青年学生不负时代、勇担使命,用青春铺路、让理想延伸。
2015年,“互联网+”大赛由李克强总理提议举办;2017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互联网+”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回信,鼓舞了全体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为办好大赛指明了方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说,大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成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平台,成为展示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窗口,成为全世界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全球盛会。
创新赛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本届“互联网+”大赛是这项赛事第一次来到革命老区举办,办赛目标为“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
今年的比赛,赛事规模再创新高。参赛项目数增幅达55%,参赛人次增长了51%,实现了内地院校参赛全覆盖、教育全学段参赛全覆盖、世界百强大学参赛基本覆盖。
吴岩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次比赛,在赛制上做了一些新的探索。
为引导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与破解产业实际技术难题有机结合,大赛增加了产业命题赛道。产业出题、高校揭榜,吸引了华为、腾讯、京东、字节跳动、南方航空等多家知名企业的关注和参与。国内共有1024所高校、10466个项目、59454人次报名参赛,促进了赛事成果转化与产学研深度融合。
本届大赛的主赛道新设了“本科生创意组”。吴岩说,本科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科生的水平质量,直接决定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大赛特意新设了“本科生创意组”,单独进行比赛。
此外,大赛还限制了参赛人员的年龄,增加了入围总决赛的名额,为了让奖项能够更广泛地覆盖到各类学校,对同一所高校参赛的项目进行了名额限制。
吴岩指出,大赛赛制的“稳中有变”,意图有三。第一,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二,是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优化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提高高等学校学生的原始创新能力。“第三,要提高学生服务国家的能力和水平,让我们这些青年学生有家国情怀,要有为国家创新接续奋斗的使命感和自豪感,让大学生真正能够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助推参赛学生向创业者转变
冠军争夺赛中,硅基无荧光粉发光芯片、自适应机器人、多功能智能打印机等竞相亮相。在现场观摩比赛的一位本科生表示,她大开眼界,“或许今天站在台上的他们,就是明天的我们。”
经过比赛淬炼的得奖者,也将投身更加波澜壮阔的创业之海。
跟新晋得奖者比起来,北京理工大学在读博士生宋哲算是“前辈”。“我的工作和生活,在参加‘互联网+’大赛后,被分为了泾渭分明的两个阶段。”宋哲说,她是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也是大赛举办以来的首位女冠军。
她研究的是卫星通信测量。一直以来,宋哲和团队成员自力更生,在理论研究、技术突破以及装备研制方面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
在参加“互联网+”大赛之前,宋哲更多的是和“物”打交道,推公式、编程序,努力去解开由一个个复杂问题缠成的“绳结”并乐此不疲。“互联网+”大赛给了她一个更盛大的舞台,“从参加比赛到现在,我有幸见到了非常多的投资人导师和青年创业者。我学会了创业原来需要‘抓人、抓钱、抓方向’,我明白了什么是商业模式、什么是盈利模式,我了解到了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各种政策和便利条件,也深深感受到了国家在科技创新和大众创业上的决心。”宋哲说。
吴岩介绍,七届大赛累计603万个团队的2533万名大学生参赛,实现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贯通。通过对市场监管总局登记注册的创业数据与全国高校学生学籍学历数据比对,2015届至2020届毕业生中共有创业大学生54.1万,其中毕业生44.4万,在校生9.7万。据统计,仅六届大赛的400多个金奖项目就带动就业达50多万人。
宋哲非常感激“互联网+”大赛,让她看见不足,遇见同伴。“我明白,只要心怀家国,只要坚定不移,我的征程就是星辰大海。”
创新创业教育从“小众”到“大众”
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到创业者的身份转换,培养他们的创业者思维,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应有之义。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要求: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培训,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打造一批高校创新创业培训活动品牌;完善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各学段学生积极参赛;坚持政府引导、公益支持,支持行业企业深化赛事合作。
吴岩介绍,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需做好几件事。
先是定好标准。人才培养,质量为王,标准先行。教育部在高等学校的92个本科专业类都制定了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标准明确了各个专业类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和课程的要求。
课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目前,全国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专门课程有3万多门,上线的创新创业慕课达1.1万余门,组织编写的创新创业专门教材约4000种,而且还推出了156门国家级一流双创课程。
老师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教育部鼓励高校的双创教师由“双师型”教师来担任,特别是要聘请各个行业的优秀人才来担任兼职的创新创业教师。“现在全国高校创新创业专职教师有3.5万余人,兼职的创新创业导师有近14万人。除此之外,我们还组建了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员资源库,首批已经有4492位导师入库。”吴岩说。
在大赛之外,2007年以来,有1000所以上大学、139万名大学生参与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累计有34万个国家级项目获得总计58亿元的资助。
吴岩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一个全覆盖、多层次、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浙江大学教授吴晓波感慨,创新创业教育从“小众”向“大众”转变,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理念更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教学管理制度革新,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勇于挑战、擅于创新、具备创业精神的新一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