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开新局
◎本报记者 龙跃梅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为总目标”“统筹布局国际一流的前沿基础研究平台、大学和科研机构”……10月19日,《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正式发布亮相。
松山湖科学城于2020年7月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成为承载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实施的重要平台。《总体规划》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为总目标,努力使松山湖科学城成为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
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走在松山湖中子源路沿线,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串珠成链,勾勒出松山湖科学城未来清晰轮廓。
今年10月起,中国散裂中子源与粤港高校联合建设的多物理谱仪,正式向通过项目评审的全球实验申请者开放。多物理谱仪是一台中子全散射谱仪,可用于不同有序度材料的结构研究。
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已经成为支撑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核心大科学装置之一,海内外注册用户超过2600人,衍生了一批公共创新平台,攻克了一批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完成各类前沿课题500余项,累计产出科技论文600余篇。
据介绍,松山湖科学城将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核心,统筹布局国际一流的前沿基础研究平台、大学和科研机构,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具体而言,这里将加快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建设,高标准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等重点科研平台,加快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建设进程等。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
在松山湖科学城,研究团队正参与到我国首批月壤样品研究之中。
今年9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本批次领取月壤样品共约0.85克。研究团队围绕月壤物性及综合利用开展一系列研究,包括探索月球资源原位利用及月壤3D打印等关键技术,为我国下一步深空探测乃至载人登月及月球科研站建设提供技术验证。
根据《总体规划》,松山湖科学城将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应用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完善产业创新生态,推动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引领未来发展。
在创新人才集聚方面,通过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建构国际化科研人才交流平台等手段,促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聚集。
根据规划,到2022年,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完成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规划布局,开工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和标志性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
到2025年,科技实力、营商环境大幅跃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科研能力快速提升;
到2035年,建成一批全球领先、开放共享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实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初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