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爱平
“国以民为本,农以种为先。”回忆往昔,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农业;揆诸当下,种业作为农业的“芯片”,正成为新风口。
近日,在中国·长沙岳麓种业峰会上,与会专家深入讨论了我国种业创新面临的新问题。目前,我国种业的发展水平和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还不相称。多年来,我国农作物种子进口量约3倍于出口量;种业的科技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还存在着技术上的“卡脖子”问题。因此,种业振兴是事关国家安全和生存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
“种业创新工作任务艰巨,仍旧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从整个种业创新体系来看,还存在‘四重四轻’现象。一是重眼前需求轻长远规划,长期系统布局不够。二是重品种审定轻场景应用,产业导向不明。三是重项目实施轻体系建设,资源配置不优。四是重种子创新轻种业创新,全链条创新不足。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最大短板之一就是创新要素分散,开放协同薄弱,存在产学研用对接难、项目基地平台人才融合难、协同创新跨界难和社会资本资源进入难‘四大难题’。”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邓小明指出。
今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强调保障种源自主可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必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目前我国种业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行动方案》是继1962年出台关于加强种业工作的决定后,从中央层面再次对种业发展作出重要部署,是我国种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表示,《行动方案》提出种业振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任务重点和保障措施等一揽子安排,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推动我国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迈进提供了路线图、任务书。
邓小明指出,在下一步工作中:一是要更加注重使命任务、责任担当。二是要更加注重全球视野、前瞻谋划。强化系统布局,统筹国内外创新资源,吸引和集聚最顶尖的团队和高端人才,着力提升种业创新能力和全球影响力。三是要更加注重开放协同、跨界融合。要联合推动种业相关重点专项成果“进园入县”,促进生物、信息、材料等领域新技术新产品与农业融合发展,引导金融、资本、知识产权等社会资源集聚,不断提升种业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