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0日 星期三
“地头专家”班立桐:让小蘑菇托起致富梦

    天津市蓟州区坚持“扩规模、强科技、提品质、促融合、打品牌、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加快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天津市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天津市培育农业科技特派员超过1000人,帮扶困难村超过1000个,推广新技术新成果600余项。

    ——秦川 天津市蓟州区委副书记

◎本报记者 陈 曦

    “今年丰收节,您帮我们引进的香菇新品种0912号特别受欢迎,销售额有望超过去年继续‘大丰收’。”天津市蓟州区出头岭镇中域村菇农张国兰开心地向农业科技特派员、天津农学院教授班立桐发微信报喜。在2021年天津市中国农民丰收节蓟州区特色农产品展销会上,张国兰的白灵菇和香菇新品种0912号由于品质好、价格优,几百箱菌菇很快销售一空。

    为了张国兰家的菌菇能“茁壮成长”,班立桐可没少操心。从2015年开始,他参与了天津市科技局的科技帮扶项目,在过去5年里,他几乎每周都要驱车2.5个小时,到菇农家的大棚里亲自指导,因此班立桐也被菇农们亲切地称为“地头专家”。

    “地头专家”的课堂在菇棚

    “从没见过长得像畸形的手指一样七扭八歪的白灵菇。”班立桐至今难忘在蓟州区西龙虎峪镇第一次见到菇农种植的白灵菇时的情景,“当时很震惊,完全看不出白白胖胖的白灵菇本来的模样。”

    经过仔细的调研,班立桐发现,白灵菇之所以“变丑”,是因为菇农们种植的菌种有问题,没有进行更新换代,所以导致菌种退化,菇型品相变差。而且在食用菌种植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科学的地方,急需进行调整。

    天津蓟州区出头岭镇和西龙虎峪镇有种植食用菌的基础。作为科技特派员,班立桐对给当地菇农进行科学种植培训信心满满。可几次培训下来,班立桐发现,来上课的菇农寥寥无几。随着班立桐和菇农们的交流多了,他发现上课时讲的“平方米”“湿度”等名词对菇农来说太抽象,他们很难和日常的农活联系起来,自然提不起兴趣。

    “于是我把技术培训改成了现场实训,到菇农们的大棚里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接受度。”班立桐说,大部分菇农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差,他们更相信自己经验,因此先进的技术推广起来难度大。而菇棚现场实训,能起到示范效应,解决菇农不敢“尝鲜”的难题。

    几年中,班立桐跑遍了两个镇150户菇农家里的大棚,还和很多菇农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这些菇农也成了班立桐技术推广的好帮手。

    香菇种植太密会导致二氧化碳增加,造成菇柄变长,伞盖变小,菇型不漂亮。因此班立桐建议菇农们从每棚2万个菌棒减少到1.5万个。

    “这么多年我们都是这样种,大家都怕减少菌棒数量会降低产量,最终影响收入,所以没人敢尝试。”张国兰说,出于对科技特派员的信任,她听从班立桐的建议,把原先两个棚的菌棒种植到三个棚内,果真香菇比原来大很多,菇型好了,在成本降低的同时单价提高了20%。

    村里其他种香菇的农户看到张国兰赚了钱,也纷纷来找她取经,新的种植技术就这样在当地推广开了。

    让科技扶贫成果常驻

    “你的菌种不行,太碎了,无法插到菌棒上。”西龙虎峪镇的王大叔见到班立桐就开始“投诉”,菌种已经影响了他的种植。

    免费发放给菇农们的菌种都是由天津市科技局出资,经天津市农学院精心筛选培育出来的优良菌种。班立桐详细询问了菇农的操作流程,很快找到了原因。菇农把菌种从冷库领出来后,没有放置足够时间解冻,造成菌种易碎。

    这也让班立桐意识到,在菇农学习使用新技术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想象不到的问题,科技特派员如果不能帮菇农及时解决,就会影响菇农对新技术的信心。

    于是班立桐为菇农们成立了一个“科学食用菌栽培群”,菇农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可通过微信随时向科技特派员们请教。“地头”延伸到了线上,也让更多人得到专业指导。

    今年开春,张国兰的菌菇出菇差,她赶紧在群里向科技特派员求助。班立桐仔细询问后发现,原来是春天天气转暖后,张国兰没及时调整棚内温度,导致喜凉的香菇生长缓慢。简单几句话,让张国兰的眉头舒展了。

    蓟州区委副书记秦川表示,近年来,蓟州区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借势乡村振兴战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坚持“扩规模、强科技、提品质、促融合、打品牌、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加快推动农业全面升级。

    在这个过程中,天津市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天津市培育农业科技特派员超过1000人,帮扶困难村超过1000个,推广新技术新成果600余项。截至目前,80余支帮扶团队累计服务农民逾9.83万人次,培训农民超8.37万人次,示范推广新产品千余项。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