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第一阶段)生态文明论坛在云南昆明开幕。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
碳达峰碳中和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哪些关联?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流是什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有哪些成功路径?
随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高级别会议闭幕,14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生态文明论坛开幕。
论坛以“同舟共济,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为主题,邀请国内外嘉宾、全体代表,聚焦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共享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宝贵经验。
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再聚焦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习近平主席在COP15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在论坛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干事长布鲁诺·奥贝利表示,无论在中国、他所出生的斯里兰卡,还是目前工作的北美,人们都充分理解生物多样性丧失对他们生活的影响,洪水、森林火灾……“所以我现在的工作是保护自然,这样我们将有机会拥有宜居的气候。”
“生物多样性是当前世界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它对气候变化以及缓解和适应人类健康、粮食和水安全,消除贫困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恢复和利用至关重要。”《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认为,未来全球绿色复苏计划和新的缓解气候变化的承诺,会为加速转型变革创造机会。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说,面对资源环境挑战,中国政府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就要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生态文明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流行动
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关乎人类未来,也亟须更有效的技术措施。
科技部副部长张雨东认为,我国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研发,支撑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和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技创新,通过系统部署一批重点科技专项,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技研发成效显著。在物种保护方面,大熊猫等濒危动物的濒危机制和保护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突破了极小种群野生生物人工扩繁限制瓶颈,促进了珍稀濒危动植物的种群复壮。针对荒漠化、沙漠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等重大生态问题,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考核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方案,提升了生态系统多样性质量和稳定性。
亚太地区拥有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的17个,同时也是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
“如果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和妥善管理,它将以成本效益和影响力的方式,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亚洲开发银行行长浅川雅嗣说。他还宣布,14日当天,亚行将启动“区域迁飞区倡议”。此倡议覆盖从北极圈到新西兰之间的22个国家,将保护和扩大亚洲鸟类迁飞路径沿线30个关键湿地,并有望提高当地社区和城市的气候适应能力。同时,通过《健康海洋和可持续蓝色经济行动计划》,亚行提供50亿美元投资的承诺已取得重大进展。
要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雄心勃勃的目标和美好愿景,需要世界各国、各地监管机构乃至每个人迅速采取坚决果断行动,并做出持续努力。
海关总署副署长张际文倡议,世界各国海关检验检疫部门应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加强检验检疫全链条管控,以更严密的网络防范动植物疫情、疫病跨境传播;以更加严格的措施控制外来物种入侵,保护本土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安全;以更加严格的手段打击危害生物多样性的走私违法活动,各国间加强政策沟通、措施协调,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科技日报昆明10月14日电)